更年期的分布及症状你了解吗更年期易得骨
“更年期”常识大全!30-60岁女性都应该知道
更年期
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水岭,几乎90%以上的妇女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表现,也是各种老年病、慢性病的高发期。
更年期常识大全
更年期的分布及症状
更年期是人体正常、自然衰老的一个阶段,其根本原因是卵巢功能衰竭,雌激素、黄体酮的分泌逐渐减少引起的。
因雌激素几乎分布在女性全身的组织和器官中,包括大脑功能等都影响。一旦雌激素不足,即会引发退行性变化,诱发一系列症状。
不同年龄层的症状
30岁左右
肌肤出现色斑,脸色发黄晦暗,皮肤粗糙松弛,毛孔变大、经常长痤疮等症状。
30-40岁
易出现内分泌异常,月经不调、外阴干燥及性欲下降等症状。
40-55岁
有失眠多梦、盗汗潮热、体力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出现。
55岁以上
肾功能降低,易疲劳乏力,卵巢萎缩。
自测更年期的症状
测试评估:
①各项症状评分相加之和为总分,症状评分=基本分×程度评分。
②轻度:15-20分;中度:21-35分;重度:35分以上。
更年期6大易患疾病
女性在更年期阶段,荷尔蒙、激素水平会出现极大的变化,当其失去平衡后,整个机体状态都会受其影响,也是更年期疾病高发的重要因素。
1.“苹果型”肥胖
进入更年期后肥胖约占女性肥胖的8%。女性在40岁之后,肌肉量和基础代谢率逐年下降;卵巢功能减退,激素代谢降低,也会减少机体对脂肪、能量的消耗;此时,若不注重运动及饮食结构的调整,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腹型肥胖。
建议措施:
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始作俑者,尤其是腹型肥胖,更年期女性更应控制肌肉量和体重。尽量少吃或不吃高糖、高油、高盐食物,适当多吃能产生饱腹感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及鸡肉、牛奶等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同时,每周应参与3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
2.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速度快于骨质生成的速度,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绝经后第一年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可达22%,绝经满5年发生率可达45%,50岁以上超过1/3的女性易发骨质疏松性骨折。
建议措施:
美国推荐50岁之后女性,每天的钙摄入量应增加到mg,可适当多食用海带、奶制品、豆制品等,也要增强维生素D的补充,以促进钙质的吸收。
同时,注重维生素K2的补充。一方面它能指挥钙流向骨骼,促进骨骼的发育与健康;另一方面,能减少因钙、磷失调而引起的血管钙化风险,达到保护血管的功效。平时可适当食用发酵食品补充维生素K2,如:纳豆、腌洋姜、低浓度自酿米酒等。
3.失眠多梦
更年期失眠的女性不在少数,雌激素逐渐减少,垂体促性腺激素增多,会造成神经内分泌失调,出现功能紊乱,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症等,从而诱发失眠。
建议措施:
更年期失眠一方面要从综合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调节情志出发,适当食用镇定安神的食物或按压内关穴,如:桂圆莲子汤、酸枣仁粥等;
另一方面,褪黑素直接影响睡眠质量,虾青素能促进内源性褪黑素的分泌,保护褪黑素不易被氧化,日常可多食用虾、蟹、鲑鱼、藻类等海洋性生物。
4.泌尿系统疾病
据调查显示,更年期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50-80%。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女性的盆底支持功能也逐渐弱化,尤其是分娩时造成的影响,很可能在咳嗽、大笑时出现尿液漏出的现象。
建议措施:
如果漏尿不多,可以通过盆底肌肉训练、药物治疗等方法康复;但若漏尿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解决。
5.乳腺癌等妇科疾病
更年期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可能加重或诱发各种妇科疾病,且和乳腺癌的关系“相辅相成”。女性到更年期后,乳腺癌的发病率会上升。反之,患乳腺癌的女性,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几率也会更高。
6.心血管疾病
女性在更年期前患心脏病、突发中风的几率低于男性大,但绝经后妇女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其他女性高2-6倍,心脏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原因在于雌激素有助于血管保持通畅,富有弹性,促进血液循环,但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不仅雌性激素水平降低,代谢功能也会减弱,血管中坏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增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会明显升高,如:动脉硬化、心律失常、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建议措施:
心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疾病,是各个年龄段都应尽早提前预防的疾病,以降低或延缓慢性疾病的发病。
①“饮食要讲究”,膳食均衡,吃七分饱,多蒸煮,少油炸;
②“生活要规律”,远离烟酒,规律作息,不熬夜,多午睡;
③“多运动,好心情”,快走、慢跑常坚持,多动少坐健体魄,乐观、豁达平形态,延寿命;
延伸阅读
中医治未病|时常觉得很累、脸色苍黄、疲倦乏力、头晕……你气血不足啦!中医教你调理气血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你有没有气血不足?《黄帝内经》中称“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讲究的是气血平衡、流畅和充足,人的寿命可达百岁。日前,在一场气血理论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副教授李兵指出,气血亏虚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原因,所以适当调补,才能延缓一个人虚劳的进程。
图/视觉中国
对照一下,你算不算气血不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王忠表示,有些人平常觉得很累、脸色苍黄、疲倦乏力、头晕、冬天手脚冰冷等症状,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气血不足。
广医院中医科主任兼中医学教研室主任、广州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冯崇廉解释,人体气血不足会表现于外,从身体各个部位即可以看出是否气血不足。可以看眼睛、看皮肤、看头发、看耳朵、看手指的指腹、看指甲上的半月形、看手指甲上的纵纹、看牙龈、看睡眠等。
比如看眼睛就是看眼白的颜色,俗话说“人老珠黄”,其实指的就是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这就表明你气血不足了。眼睛随时都能睁得大大的,说明气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都代表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的结果是,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的病变,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中医认为,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血可以运载气,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在中医临床上一般提倡气血双补。
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气血虚
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解释,“久视伤血,久卧伤气”,这是黄帝内经中对长时间持续一种姿势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讲解。用眼过度会造成肝血不荣,卧床过久、气血不生则导致气虚。
由此可见,主要有三种人群最易气血不足——
一,脑力劳动者。因为这一类人群经常熬夜,或者工作压力比较大,思考的东西比较多,中医所说的思虑就会伤脾胃。脾是主后天之本,如果你脾胃功能一旦不好的话,很容易影响气血的化生,所以脑力工作者,是最容易出现气血亏虚的人群。
二,女性。尤其是那些在月经期间不注意调理的,时间一长容易出现气血亏虚的情况,年纪一大,气血不荣就成“黄脸婆”。
三,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因为自身年过半百阴气自半,大部分人都会有气血不足的情况。所以人到中年的话,必须要学会正确的调补,才能延缓一个人衰老的进程。
调气血先调好脾胃
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脏器就如同人一样,吃饱了,干起活来才有劲,而血就是脏器的“饭”。如何调理气血不足?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晓洁称,调气血不足,首先是调脾胃。脾是人的根本,脾的功能好才能使气血运行,只有气血运行之后,才能身心舒畅,整个身体得以调节。
所以,若气血不足程度较轻,提倡利用食补方式进行调理。补血可以选择当归、首乌、阿胶、鹿茸、熟地、黄精;补气则选择人参、北芪、党参等。若利用中药材熬汤调理,需辨别体质的寒、热、虚,实的症状,通晓中药寒、热、温、凉等性质,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选用对症的中药材。她解释,在补血的同时加补气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等有补气功效的药,正所谓“补血先补气、气行血先行”。
林嬿钊建议,调气血还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要规律作息,尽量早睡早起,不熬夜、不赖床,夜间睡眠充足以调养肝阴,清晨适当运动以疏展肝气。饮食上也应注意尽量少吃肥腻的食物,多以清淡饮食为主。此外,还要减轻精神负担,保持心情舒畅,也可达到调养气血的作用。
●红枣芡实糯米粥
材料:糯米克、芡实30克、红枣6颗。
做法:红枣去核切成小块,与洗好的糯米、芡实一同放在锅里,加入适量的水,煮烂成粥后,按口味喜好放入糖或盐调味,即可食用。
●桂圆党参乌鸡汤
材料:净桂圆肉20克,党参15克,瘦肉克,乌鸡1只。
做法:桂圆肉、党参洗净,浸泡15-20分钟;瘦肉切块;乌鸡剁块,用温开水焯一下,除去血水;将炒锅烧热后,加入适量清油、生姜、料酒,然后放入乌鸡块一起翻炒至乌鸡肉变色时,加入适量水。待乌鸡煮至七八成熟,再加入桂圆肉、精盐,用小火炖约40分钟即可。
●参芪术茶
材料:党参5克、黄芪5克、白术3克、淮山药3克、升麻3克,取其煎煮液克,泡花茶5克,冲饮至味淡。
做法:有补脾益气、升阳止泻之效。
Android客户端下载:
特别提示:由于Android版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yf/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