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是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萎缩可以分为肌源性和神经源性,多好发于长期缺乏锻炼和过度运动的人,或一些遗传变性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肌肉萎缩。
病因
肌肉萎缩的病因与很多因素相关,一般是神经系统疾病或者肌肉本身受损,如外伤等引起的肌肉萎缩。好发于长期卧床不起的人和锻炼过度的人,或进行性及营养不良症和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疾病因素如腰椎间盘突出、厌食症等也可诱发本病。
好发人群
生活习惯不良如长期卧床不起、缺乏锻炼的人,该类人群多因运动能力降低,造成失用性肌萎缩。
运动过度长期进行体育锻炼,且运动量大的人,比如长期跑马拉松的人,会因为过度使用肌肉造成肌肉细胞损伤,造成肌肉萎缩。
诱发因素
生活习惯因素长期缺乏锻炼和过度运动都会对肌肉造成一定的影响,增加患病率。
疾病因素腰椎间盘、颈椎间盘突出等会压迫脊髓神经,引起肌肉萎缩,厌食症、甲亢等疾病患者由于营养不良也会出现肌肉萎缩。
症状
肌肉萎缩的主要症状是体重减轻、肌肉无力,严重者还会有延髓麻痹的症状,并发肺炎、压疮等,本病的患者还会有肌肉的疼痛感、麻木感,本病可能会并发骨折、肺炎等疾病。
典型症状:肌肉无力、肌肉体积变小、体重减轻
其他症状
肌肉疼痛、肢体疼痛、麻木并发症
骨折由于肌肉萎缩会导致肌肉力量丧失,骨骼难以独立支撑自身重量,所以容易发生骨折。
肺炎吞咽肌肌肉萎缩会导致吞咽困难,食物有可能误入气管,引起肺部感染,从而引起肺炎。
检查医生查体观察患者有无肌肉明显萎缩的现象,触诊有无疼痛、肿胀,视诊有无皮肤异常,行动有无异常。
诊断标准肌肉萎缩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如肌力降低、体重下降等,体格检查结果,如有无压痛、有无感觉异常,结合肌电图表现和病理活检的结果来综合诊断。
鉴别诊断
肌肉萎缩的临床症状比较典型,诊断比较明确,无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临床上多鉴别其属于神经源性肌肉萎缩还是肌源性肌肉萎缩。
治疗
肌肉萎缩的治疗方法取决于肌肉萎缩的病因,根据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但是运动和营养治疗贯穿始终,且为长期持续性治疗。
急症治疗
当出现急性重症肌肉萎缩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此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重症监护下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炎症性肌病导致的肌肉萎缩,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抑制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主要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部分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加量,病情控制稳定后泼尼松需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缓慢、规律地减量,切勿骤停,还可以使用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素等用于长期维持治疗。
临床上通常会加用营养肌肉的药物,如肌酸、大剂量维生素E、辅酶Q10等帮助延缓肌肉萎缩。
手术治疗
肌肉萎缩需根据具体病因、原发病决定手术,比如神经外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神经卡压等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后
对于肌肉萎缩,根据病因的不同,预后也不一样。如果是不严重的肌肉萎缩且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后预后良好。若是有原发疾病且治疗不及时的患者,还会有其他并发症出现。肌肉萎缩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肌无力加重或体重减轻,患者要及时复查。
后遗症:瘫痪
饮食
肌肉萎缩患者要注意营养均衡,多补充蛋白质,多吃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果是卧床患者,也要以高蛋白的流食为主,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护理
肌肉萎缩患者的护理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来进行,可以进行四肢肌康复训练、吞咽肌康复和呼吸肌的康复,要循序渐进,逐步恢复正常功能。在治疗过程中,要严密检测患者的身体情况、心理情况,注意特殊患者的特殊防护。
日常护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在家人的帮助下运动,避免独立运动以致跌倒。
部分不严重的肌肉萎缩患者可以自行恢复运动.
特殊注意事项
四肢肌萎缩的患者容易骨折,平时要注意防护,循序渐进的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吞咽肌萎缩的患者因为容易出现呛咳,应以流食为主,若反复呛咳要及时治疗。
预防措施
适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劳逸结合。
保持乐观的情绪,不要焦虑、紧张等。
预防感冒、胃肠炎,因为感冒和胃肠炎会加重肌肉萎缩,延长病程。
宋永忠教授
宋永忠老师,世界中医骨伤联盟主席、宋医堂健康管理集团创始人、CCTV-1健康顾问、天天养生堂健康嘉宾、北京北苑中医门诊部院长、团中央青企副秘书长、中医师承导师、中医世家、骨伤专家、京城名医。
宋永忠大夫:副主任医师、出身名门、中医世家、秉承医理、自成一脉;以宋氏中医正骨、宋氏气血调理,成为中式正骨的传承核心(治疗患者数万人,培养正骨学生上万人,收徒多人)
出版著作:《中国推拿治疗学》《实用骨伤痛症学》《颈椎整脊学》《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腰腿痛》《骨质增生症与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耳针学》《头针学》《国际中医骨伤推拿医师交流手册》《整脊基础与脊柱病诊断》《整脊技术学》《胸椎整脊学》《腰椎整脊学》《整脊保健学》《国外整脊技术》《捏捏揉揉小儿安》《中医养生学》等四余部著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zd/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