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专题投身青海,奉献高原我院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t4v0x5r.html
<

按照市委组织部和上级党委组织部的工作部署,我院朱玉光、张红智作为上海市第四批援青干部医院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建工作。两位同志工作之余,纷纷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段时间的感悟和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朱玉光:

坚定理想信念,倾情奉献高原

年12月16日,按照市委组织部和上级党委组织部的工作部署,接过同事手中的接力棒,我离开父母妻子和三个月大的幼子,心怀忐忑,启程赶往青海西宁,正式成为上海市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中的一员,努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初到西宁,深刻感受到了海拔高、气温低、氧气稀薄的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冬季特点,走路走快了都会喘,在开着暖气的房间里会感觉嘴巴干、嗓子干,晚上难以入睡、似睡非睡,第二天鼻子里会有血痂。但是和平均海拔在米以上的果洛援青兄弟们相比,西宁多米的海拔就不算啥了。

来青后,少不了后方领导、同事、朋友的关心与关怀,少不了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援友的指导与帮助,医院院领导和科室同事的关心与支持。我第一时间树立尽快克服困难、医院、尽快开展工作的“三个尽快”目标,努力医院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一职。医院的窗口部门,受新冠疫情影响,首要任务就是狠抓常态化疫情防控,积极靠前落实主体责任,借鉴以往疫情防控经验,结合实际,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政策,制定静态管理期间的弹性门诊工作方案,满足静态管理期间患者就医需求。

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手段,实行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自年12月29日起,医院开展第一批重点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我从无到有,建立机制,不断规范接种流程、明确指引标识,在做好疫苗接种的禁忌症、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等宣传引导工作的同时,医院附近的十余家企事业单位人员来院接种,有效助推了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年12月29日医院开展第一批重点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到3月26日开始实施全民接种,我始终坚守在医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一线岗位上,还将个人手机号公布出去,并保证24小时开机,随时为当地居民答疑解惑,最多的一天接听了上百个咨询电话,真正做到了服务一线,服务百姓。

除了常态化疫情防控,我还要求自己,要努力设法满足青海人民的日常就医需求,促进高原中医药的发展。在院领导牵头带领下,医院开设了“高原习服门诊”,这也是青海省首个防治慢性高原病、促进高原习服的中医特色门诊。同时,医院还积极动员各科室,对常见病、多发病和中医治疗效果好的病种进行梳理遴选,开设了“高原睡眠专病门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专病门诊”、“骨质疏松专病门诊”等高原中医特色专病专科门诊和“针灸治疗治疗面瘫”、“针灸治疗耳聋耳鸣”和“针灸治疗慢性鼻炎”等中医治疗门诊。此外,医院还积极推进“冬病夏治”和“冬令膏方”等传统中医诊疗项目的开展,让更多人民群众在高原中医中受惠。援青一年半以来,中医特色亦愈加彰显,医院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医院对外的窗口,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将改善患者服务、提升就医体验为己任。我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不断优化门诊流程,献计献策,促进门诊信息化建设,提高门诊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医院。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医院“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国家发展中医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自项目奠基开始,医医院发展的经验,认真参与规划河湟院区的诊室设置与功能布局。此外,医院现用门诊楼为80年代老楼,经评估需要加固改造。医院在方便患者就医上下功夫:一方面,梳理现有诊室使用情况,认真做好临时门诊的区域规划,考虑学科特点,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认真筹划,调整改造后及过渡期的门诊布局,优化门诊流程。

工作之余,经常有人问,“孩子那么小,想儿子吧?”毫无疑问,肯定是想的,好在通讯是方便的,可以每日视频聊天,虽然抱不着,但看看也足以慰藉思念。记得年8月31日,儿子突发高热惊厥,由医院,电话里得知此事后,远在西宁的我,干着急、徒担心,深感无奈,此时真是感谢上海的兄弟朋友提供的帮助,可谓雪中送炭!有人对我说,“你失去的,永远也补不回来。”此话无法反驳,内心深处我确实对家人有着很深的愧疚感。但还是很感谢组织的信任,将这光荣而又伟大的使命交付于我,很荣幸能有此次历练成长的机会,让我能为高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我坚信,所有的付出,都将会有意义。

时间过得很快,一年半的援青生活即将结束,虽然皮肤黑了点,但是初心从未改变。自从来到青海,不仅前后方的组织、领导和朋友对我工作、生活都很关心,医院的领导、兄弟姐妹们更是对我们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援青的兄弟们说地最多的就是“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一人援青,全家援青!”

我感到,援青虽是一次抉择、一种奉献,但更是一份责任、一次历练,亦将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和最宝贵的财富,我将把这段经历化为前行的力量,铭刻于心,砥砺前行!

张红智:

援青,圆我一个初时的梦想

缘起

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7.1级大地震,这场灾难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数千人罹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号召全国人民支援玉树,抗震救灾。我校在上海市团委的倡议下,欲招募一批有志青年前往玉树开展救援工作。身边的同学热情高涨,积极申报。我当时也曾产生过一股积极报名的热情,但面临准备研究生毕业论文,最终未能成行,心中十分遗憾。也许从那时起,我的内心深处就种下了一颗青海情结的种子,总想着有一天也能到青海亲身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青海的风土民风,为那里尽一点绵薄之力。

圆梦

年初,为响应国家的东西部协作计划,医院组织部领导找到我,欲作为上海市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到青海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青工作。我深感喜悦,这正是圆我青海梦的好机会。但当时我的宝宝出生刚满十个月,如果离家援助青海,就意味着养育宝宝的责任和重担将全部落在我爱人的肩上,我陷入了纠结和犹豫之中。好在家人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以事业为重,放下心里包袱,他们将全力承担养娃的责任和重担。终于,在年2月底,我背起离家的行囊,前往大美青海开启我的援青之旅。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家人为我承受了很多。后来上海又遭遇了疫情,爱人和岳母被封控在家,人员不能走动,物资匮乏,小宝宝又时不时出点意外状况,爱人白天要居家办公,晚上还要熬夜带娃,当时用我爱人的话说“日子过得一地鸡毛”,真是辛苦之至。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他们在我援青这段时间的默默付出!

融合

初来青海时,内心仍有点“小担心”,怕难以融入当地人的工作环境,但青海人民的热情、真诚,以及对援建者的那份尊重时时温暖着我的心。记得有一次去商店购置生活用品,当结账的时候服务员告诉我说:“有人帮您结过了”。我当时很是诧异,追问服务员:“谁帮我买单了?我初到青海,不认识什么人啊”。服务员指着远处即将离开的小姑娘,我上前追去,一看,很是疑问:“这人,我不认识啊?”小姑娘却是满脸微笑,一副尊敬的表情,沟通后才知道:原来她是医院的护士,知道我是上海来援青的,帮我买单是为了表示一点心意,表达青海人的感激之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医院的领导同事甚至病友,对我这个外来者充分表达着关切和尊重,也让我感受到亲人般的温馨,让我更加尽心尽力服务好这方质朴的人民。

通过一年多的帮扶,在科室同事共同努力下,科室在医教研方面都有起色。目前,科室成员基本掌握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新技术,进一步优化了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开设了睡眠障碍、帕金森、眩晕症等专病门诊,立项了青海省卫健委资助的科研项目,成功申报了脑病科为青海省中医重点建设专科等。

同时,我实实在在地帮当地病患解决了一些切实的问题,病友们也回馈了满满的谢意,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知道我即将结束援青工作返回上海,病友们纷纷表达彼此难舍的情谊,一位通过服用我的中药治好了多年顽疾的老阿姨,显得异常的焦虑和激动,拉着我的手:“张大夫,你走了,我可咋办啊!你可一定要多回来看看!我给你打电话你可以一定要接啊!”这里的人民让我感受到援青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我也将深深地怀念这里人民,珍惜这份难得的援青经历!

离别

在青一年多的时光里,慢慢的我逐渐融入到青海的情怀中,在与人交流时会不经意间说到“医院”、“我们科室”、“我们......”,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成青海的一份子。日子就是转眼即逝!眼看离别的日子已经近了,援青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沪青人的感情是深厚的!即将离别之际,难舍这里悠美的自然风景,难舍这里舒爽的夏季凉风,更难舍这里质朴热情的人们。

原标题:《投身青海,奉献高原——我院朱玉光、张红智同志援青随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lcbx/9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