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功能锻炼,如何看待又如何做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骨折治疗有三个基本步骤: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复位、固定是骨折治疗的核心,而功能锻炼是骨折术后肢体获得满意功能和疗效的保证。在骨与关节的损伤治疗中,患者积极、主动、正确的功能锻炼,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保障。患者必须认识到,任何治疗方法都无法取代及时合理的功能锻炼。

安静养伤是否可取?

不少人认为骨折手术后要卧床静养为主,不宜随意活动以免影响骨折的恢复。“安心静养,好好休息”,这诚然对患者是一个很好的安慰,但外伤骨折的患者,是否真正需要一动不动地卧床休息呢?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功能锻炼在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中,是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手段。完全静止,卧床休息,一点儿不动,并不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时反而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因此,治疗期间应该做到“动静结合”,及时走出“安静养伤”的误区。否则,导致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不畅,受伤肢体组织间隙中有浆液纤维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使关节内、外组织发生纤维性粘连。

功能锻炼的必要性

促进肿胀消退

受伤后肢体肿胀,这是外伤性炎症的反应,组织出血,体液渗出。夹板石膏固定后肢体肿胀,这是肌肉不动,静脉血及淋巴液回流受阻。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复位及固定的基础上,逐步进行适量的肌肉收缩,就好像“水泵”一样,不停地挤压收缩,迫使液体回流,促进肢体软组织在骨内的血液循环。

减少肌肉萎缩

“用进废退”。骨折和关节损伤可以导致肢体废用,废用的结果必然是某种程度的肌肉萎缩。积极锻炼与消极静养,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肌肉萎缩程度上有很大差异。

防止关节粘连

关节粘连最重要的原因是肌肉不活动。关节内的滑膜组织,在其抵止部反折形成皱纹,容易彼此粘连,特别是关节长期固定,肌肉不运动,静脉和淋巴循环减慢,组织液渗出,关节囊皱襞和折叠的滑膜以及肌肉间更容易粘连在一起。

加速骨折愈合

功能锻炼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新生血管得以较快的成长,又可以通过肌肉收缩作用,借助外固定来保持骨折断端的良好接触,并使骨折端产生纵向压力,加速骨折愈合。

促进软骨组织的营养交换

软骨组织长的营养是通过压力的变化来进行交换的,缺乏活动会造成软骨营养不良,进而导致退化。积极的锻炼能保证软骨的营养交换,促进软骨生长发育。

功能锻炼的形式与步骤

第一阶段外伤性炎症反应期,伤后1-2周

局部疼痛、肿胀,骨折断端不稳定,破裂的软组织正处于修复阶段。

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做等长收缩活动。具体方法是,上肢有握拳、吊臂、提肩等,其中握拳是基本动作,握拳时一定要用力,使手指能完全伸直和屈曲。下肢有踝关节背伸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下肢肌肉先用力,然后放松。

第二阶段纤维性骨痂形成期,伤后3~4周

局部疼痛逐渐消失,肿胀消退,一般性软组织损伤已经修复,骨折断端初步稳定,出现纤维组织连接和原始骨痂,除继续进行更有力的肌肉收缩锻炼外,上肢骨折患者可做一些自主性关节伸屈活动,由单一关节开始,然后发展到多关节协同锻炼。

第三阶段骨性骨痂形成期,伤后5~7周

局部软组织损伤已恢复正常,肌肉坚强有力,骨痂接近成熟,骨折断端已相当稳定。在夹板保护下,增加练功次数及范围不至于发生骨折移位。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方向关节活动仍须限制外,在患者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其他方向的关节活动次数及范围都可以增加和扩大。合并牵引的患者,拔除牵引后,扶拐负重,直至临床愈合,解除外固定为止。

第四阶段临床愈合期,伤后7~10周

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外固定都已解除。在固定期间所控制的某一方向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关节活动,也应开始锻炼以及恢复功能。功能活动恢复后,即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各部功能得到全面锻炼。

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

一切活动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长到短,强度由强到弱,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

赞赏

长按







































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看白癜风到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by/172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