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关注七旬老人的疑惑为啥我中风了,康
封面新闻记者邱添
74岁的郭婆婆因大面积脑梗造成左侧肢体运动不能、肌力0级,无法独立维持坐位平衡,被送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
从入院开始,康复早期介入就为她安排了针灸与运动康复训练。可是郭婆婆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我明明是手脚不能动,康复老师却花大量的时间让我练“腰杆儿”喃?
不要心急
治疗老师答疑
“躯干的稳定性对于早期康复非常重要,它是我们肩胛带与骨盆带之间的柔韧“长杠杆”。『肩胛带』为上肢各种复杂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稳定性支撑,『骨盆带』则为下肢步行时重心在双下肢间的转移提供灵活和稳定的支撑。由于双下肢在站立、步行时所提供的支撑面非常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复杂的平衡反应系统,而『躯干』就构成了这一反应机制的基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技师杨芸说。
杨芸表示,躯干提供稳定的中心支撑,肩胛带与骨盆带才有稳固的附着点,当我们的一侧上肢或下肢抬起时,身体其它部分才有足够的力量稳住整个身体防止跌倒。
郭婆婆由于大面积脑梗,左侧肢体无法运动。随着病情逐渐好转,左侧上、下肢运动功能逐步恢复,但是运动功能仍不足以支撑在之后的康复过程中进行更多的“坐-立-步行”练习。
因此,在康复的早期,除了上、下肢的康复外,还必须加强躯干(即郭婆婆理解的“腰杆儿”)力量练习。从早期的坐位平衡开始,加强躯干的稳定性训练。
中风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尽量早期离床坐位训练。
一方面,避免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废用性肌萎缩(健侧肌肉如果长期卧床也会出现肌肉萎缩乏力症状)。另一方面,长期卧床可能引起积坠性肺炎,不利于病情恢复。
躯干对早期康复如此重要,
患者应该怎么自主练习?
1、桥式运动
分为双桥与单桥运动。患者每日可做3-5组练习,20-30个一组。
双桥:患者仰卧,双腿屈曲,照顾者辅助维持患侧下肢的屈曲位置,然后伸髋、抬臀,并保持。
单桥:患者患侧下肢屈曲,照顾者辅助维持患侧下肢的屈曲位置,伸直健腿,然后伸髋、抬臀,并保持。
2、坐位训练
患者侧坐在床边,照顾者站在患侧,用手辅助其患侧肩部,使其维持坐位平衡。每日坐位总时间至少30分钟,坐位训练时间从5-10分钟开始,少量多次进行,每次坐位训练时间循序渐进逐量增加。
3、坐位下躯干的侧屈、旋转
当患者能够独自维持坐位平衡后,增加坐位下的动态训练,每日坐位总时间仍至少30分钟,可分为1-2次完成。动态训练主要训练坐位的重心转移,运动从小幅度开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幅度逐渐增加,为后期站立位重心转移作准备。
最后,杨芸告诉记者,中风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康复医学科团队会根据患者不同的康复阶段,循序渐进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因不同康复阶段的训练侧重点不同,所以对患者自行训练时的要求也不同,患者需配合康复要求,在康复老师的指导下,加上自己自主训练,在恢复运动功能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社会参与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by/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