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骨折损伤与临床诊断
一、概述踝关节是人体的负重关节之一,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其关节面比髋、膝关节面小,所负担的重量及活动量却很大。踝部骨折分类:按踝部外伤的基本机制与骨折的特点分为内翻、外翻和外旋骨折,按骨折的严重程度分为单踝、双踝和三踝骨折。三踝是指内踝、外踝和后踝,胫骨远端向内侧突出部分为内踝,胫骨远端后缘呈唇状突起为后踝,腓骨远端突出部分为外踝。外踝与内踝不在同一冠状面上,较内踝略偏后,外踝远端较内踝远端和后方低1cm左右,三踝共同构成踝穴,包容距骨体。单踝骨折即外踝骨折,约占66%;双踝骨折(内踝和外踝的骨折),约占25%;三踝骨折(内踝、外踝和后踝骨折),约占7%。二、临床诊断三踝骨折,即内踝、外踝和后踝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骨折或骨裂,是踝关节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主要症状有肿胀,畸形反常活动,骨摩擦音骨摩擦感等。其骨折移位大,韧带损伤较为严重,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双踝加一踝骨折,而应将三踝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综合考虑。三踝骨折诊断主要靠X线片,CT和磁共振成像等检查。X线平片仍然是临床上作为诊断踝关节骨折的主要的检查方法,可分为前后位,侧位及踝穴位三种片位。但是其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关节及细小骨折的表现较差,容易出现误漏诊。磁共振成像(MRI)能有效地检出隐性骨折、骨挫伤,对多种踝关节韧带及肌腱损伤的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CT平扫的图像很难从整体上认识踝关节骨折,多层CT三维重建可以立体显示关节结构及细节更清楚更能正确评定关节对位情况,为临床医生决定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使之更好的制定出诊疗方案。三、治疗方案三踝骨折为关节内骨折且多合并韧带损伤,良好的解剖复位及韧带修复是恢复踝关节正常功能的基础。踝关节结构复杂,暴力作用的机制及骨折类型也较多样,在治疗上应该对损伤的机制、位移方向、踝关节的稳定性以及韧带损伤的程度进行综合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从治疗角度来讲,良好的解剖复位及韧带修复是恢复踝关节正常功能的基础,以恢复踝关节的结构及稳定性为原则,可合理地选择非手术和各种手术治疗方案。对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多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此疗法较非手术疗法有着更好的长期疗效。三踝骨折治疗要求胫骨下端凹形关节面和距骨体的鞍状关节面吻合、保持内外踝的正常曲度、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内踝骨折以及后踝骨折均可以使用螺钉进行固定,而外踝骨折则需要使用钢板螺钉进行固定。手术后病人需要进行短暂性的固定,而且术后要想有效促进恢复,还需要选择正确的康复方式,不合适的康复方法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易遗留创伤性关节炎影响手术远期疗效。一般来说,三踝骨折的患者通过合理的术后康复锻炼和健康的饮食能更好的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踝关节功能的恢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骨折术后康复的重要性,我来告诉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jc/7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