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MR扫描技术解析一
我发现一种方法,那就是当你不想看书的时候,就学一门新语言。学习新语言肯定很累,字母、表达、语法规则全部不熟悉,看着就很费力,这个时候你就想:哎,要是看的是英语就好了,毕竟英语会,能够看懂。然后你发现平时不想看英文的,一学俄语立马感觉看英文好轻松。当然,英语毕竟不是母语,看着得转化一下,要是看累的,你就会想:哎,要是看的中文就好了,至少不这么累,一看就懂。于是,最后你发现,看中文书,成了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这种方法就是,切换看书,越看越轻松。看了上面字母表,有些朋友可能要懵。是啊,俄文字母,分印刷体和手写体。手写体,基本上会发现т和m就分不清楚了,D和g也分不清楚了。
最近影像圈比较火爆,一南一北都在开大会。南边(东边)上海在开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北边北京在开年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CCR和CSIT)。昨天,11月08日,是首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伦琴发现X线的日子,年11月8日,威廉.康拉德.伦琴在实验室中做雷纳德管实验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种射线。因为X线的发现,才有了后面的医学影像学,所以为了纪念这一天,把11月08日定为国际放射日。
这几天比较忙,终于可以歇半天,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前列腺的MR扫描技术解析。文章主要是基于我在PI-RADS一个培训班里讲的部分内容,由于涉及信息量比较多,将分为几次来写。今天先写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前列腺解剖及组织特质、前列腺的MR解剖、前列腺扫描序列。
一.前列腺解剖及组织特质
1.前列腺大体解剖
图3:前列腺大体解剖
学医的朋友,对前列腺应该都比较熟悉,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前列腺相关疾病(比如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当然,发病率上升,又可能是检查手段更先进了,检出率提高了而外显的。
解剖学中,前列腺主要由:腺体、肌肉和纤维组成。前列腺外形似一个锥形,位于小骨盆的下部,耻骨联合下缘和耻骨弓的后方,在直肠壶腹的前方。
正常前列腺大小为3cm(FH)×4cm(RL)×2cm(AP)。当然,这个是一般的统计值,我一直认为记器官大小没有太大用,因为不同人之间,个体差异太大。当然,原来记得写CT报告的时候,经常会测前列腺的横径和前后径,诊断前列腺增生等。这里说到数字,我想起,我读书那会儿,学妇产科,卵巢的物理特点我一下就记住了。现在过去这么多年,我都还记得,我就记6个数字:1,2,3,4,5,6。怎么讲的呢?卵巢正常情况下是一对(2个);大小:1cm×3cm×4cm;重量:5~6g。一下子,就记住了。
这里要注意,前列腺随着年龄不同,大小是不同的。有一句话怎么讲的:45岁以后的男性,前列腺就开始增大(增生)了;作为一个男人,如果你没有得前列腺癌,可能说明你活得还不够长。
2.前列腺的年龄变化
青春期,大约在14-18岁,前列腺腺泡发育,体积增大;
30~45岁,前列腺大小变化不大;
45~50岁之后,大部分男性前列腺可能出现良性肥大(BPH),前列腺变大,中央带增生;也有部分男性会出现进行性的萎缩。
3.前列腺的组织解剖
大体解剖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但是掌握前列腺的组织解剖非常重要。因为这对我们在磁共振图像上判读前列腺结构及部分疾病发生在部分组织相关性有关。
前面讲了,前列腺主要是由腺体组织和非腺体组织构成。腺体组织占体积的2/3,非腺体组织占1/3。
腺体组织主要又分为:中央带、移形带和外周带。
图4:TZ-前列腺移形带
移形带(TransitionZone,TZ),有些书又把它翻译为交界区,占腺体体积的5%,前列腺癌发生率大约为24%,是BPH(前列腺良性增生)发生的常见部位。移形带包绕尿道。
图5:CZ-前列腺中央带
中央带(CentralZone,CZ),有些书又把它翻译为中央区,占腺体体积的20~25%,前列腺癌发生率大约为8~10%。中央带主要围绕着射精管。
图6:PZ-前列腺外周带
外周带(PeripheralZone,PZ),有些书又把它翻译为周围区,占腺体体积的75%,前列腺癌发生率大约为68~70%。
很多放射科老师都知道,前列腺癌好发于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好发于移形带。其实,这个不用去死记。很简单,因为外周带本身占的体积就大,那么发生癌变的概率势必会高,大家看上面的图标,基本上都是腺体体积和前列腺癌发生率有一个正相关。
图7:AFB-前列腺前纤维肌质
另外,还有前列腺的非腺体部分,主要是前列腺的前纤维肌质带(AnteriorFibromuscularBand,AFB)。由于该组织不含腺体,所以理论上是不会发生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
当然,以上是组织学分区。实际上,在年出版的PI-RADS(Prostate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第二版中,按照影像学对前列腺病灶的位置描述,前列腺的分区分得更细,采用扇形图形,前列腺可以分为39个扇区。其中前列腺36个区,精囊腺2个区,尿道外括约肌1区。看着可能有点老师眼睛都要花。后面我们在讲这个。
图8:PI-RADSv2中前列腺的影像分区(图片来源于PI-RADSv2)
二.前列腺的影像表现及解剖
CT平扫,前列腺各区带在图像中表现一致,无法区分不能解剖带。而磁共振扫描则可以,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前列腺很多检查或者肿瘤分期或者疗效评估需要在磁共振上面做的原因。
图9:CT平扫,前列腺无法区分精细解剖
图10:MRIT2WI,可以清楚的显示外周带
那么磁共振中,如何显示前列腺呢?前列腺在磁共振图像中,又是什么表现呢?
磁共振诊断的很多老师都听过这样一句话:T1WI看解剖,T2WI看病变。这句话准备吗?
答案显而易见,这句话不准确。针对头颅,可能T1看解剖,T2看病变基本上可以;但是针对前列腺则恰恰相反。
图11:前列腺的磁共振表现
从图中,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到。T1WI序列,前列腺整个腺体均表现为稍低信号,无法区分各带;而T2WI序列中,前列腺的外周带相对于移形带和中央带呈明显的高信号。
以前的磁共振图像,可能分辨率没有那么高,或者做得没有那么好。在T2WI图像中,可以区分外周带,但是不能区分中央带和移形带。现在好多MR做得好的图像,是可以区分中央带和移形带的,甚至能看到双侧的射精管汇入输尿管的结构,在横断面上形成一个“倒Y字型”的稍高信号。
三.前列腺MR扫描序列
前列腺MR扫描序列根据目的主要分为:常规序列(或者叫解剖序列)和功能序列。
常规序列主要是高分辨率的T2WI(注意是T2WI不压脂序列);
功能序列主要有:DWI,动态增强序列DEC,MRS等。
今天我们只讲常规序列。
图12:前列腺横断位T2WI
前面讲了,前列腺是相反的,T2WI看解剖。在前列腺的常规序列中,最重要的一个序列是横轴位的高分辨T2WI不压脂序列。很多老师,知道,常规的磁共振扫描,脂肪抑制对于疾病显示的重要性,但是前列腺扫描,你宁可不扫压脂序列,也不能缺不压脂序列。道理很简单,因为很多前列腺MR扫描,不是为了诊断,而是为了进行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或者疗效评估。
T2WI不压脂序列中,前列腺外周带是高信号,周围的脂肪是高信号,起到一定的衬托作用,这样可以显示前列腺包膜。如果做了脂肪抑制,把周围脂肪信号压下去,则无法显示包膜,对病灶的评估分期没有帮助。
图12:前列腺T1WI序列
相对于不压脂的T2WI序列,前列腺的T1WI序列,无论是诊断效能还是作用都明显下降。一般T1WI序列,看看有没有出血(多见于前列腺穿刺以后),或者看看骨头信号灯。
图14:前列腺T2WI脂肪抑制序列
前列腺T2WI脂肪抑制序列(FS)医院也扫描。这个序列对显示精囊腺效果比较好,也可以显示淋巴结或者骨转移。当然,这个序列可以在横轴位上做,也可以在矢状位或者冠状位上面做,只要觉得扫描时间可以,加上这个序列也无所谓。
图15:飞利浦mDIXON-TSE序列,一次扫描,T2WI和FS图像一起出来
当然,医院采用飞利浦的mDIXON-TSE序列扫描,一次扫描,直接出脂肪抑制和非脂肪抑制的图像,扫描效率提高。
这个序列,我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结合了飞利浦的MultiVaneXD技术,也就是消除运动伪影的技术,这样扫描的图像,稳定性更高。见下面链接:
mDIXONTSE结合MultiVaneXD序列使用优势及临床应用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常规前列腺扫描,我们一般扫描几个序列。比如,横轴位的T1WI,横轴位的T2WI,矢状位的T2WI,冠状位的T2WI。那么一般我们会扫描一个脂肪抑制序列,这个脂肪抑制序列是加在冠状位上面好呢?还是矢状位上面好?还是冠状位,矢状位都加。这个问题,医院,有不同扫描方法。
但是,前列腺MR扫描,一定要记住,常规序列中,有几个序列是不可或缺的。横轴位的T2WI不压脂序列、横轴位的T1WI序列。今天我先不讲功能序列(比如DWI序列)。
图16:前列腺扫描序列推荐
由于前列腺内容特别多,本期部分先介绍到这里。后面我还会写前列腺MR扫描技术解析(二)和(三)。后面的内容将会涉及到前列腺扫描的注意事项,准备工作,定位,功能序列的扫描,新技术的应用等。
年11月09日于浙江温州
ViktorLee李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yf/6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