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用数据说话这份沉淀了百年ld
这是第二年发布该份报告,围绕临床成效、患者特征、质控体系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回顾及梳理。临床数据证明,对于卒中患者,及早康复治疗可以大大提高功能康复的效果。同时也验证了霁达康复引入并加以创新的德国康复模式对卒中患者回归健康、提高生活品质的积极效果。
作为其主打的百年“德国康复模式”,自年3月被引进中国之后,霁达康复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一直致力于借“他山之石”,帮助中国卒中患者克服功能障碍,重塑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渐扎根中国……
“我对此次质量报告的所有内容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对于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统计数据特别满意!”霁达康复医疗负责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首席康复医生舒乐博教授(Prof.PaulSch?nle)激动地表示。
引进来,站得住,立得稳!经过3年多的临床实践,他们打造了一套源自德国标准、并结合中国人文和患者特点的创新治疗模式,迄今已为多位对康复具备高品质需求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璀璨的硬核成果。
硬核成果一:
卒中康复启动越早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不能独立行走,上肢无法活动,整体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认知受损……与很多脑出血性脑梗患者一样,沈先生在中风后,生活面临重重障碍。幸运的是,出院后,他在第一时间就开始了规范化、针对性和密集性的康复训练,一个月之后,沈先生基本实现了进食,转移,甚至在治疗师的陪同下进行短距离步行。伴随着体力和自信的恢复,他的语言能力也同步获得了快速恢复,成为从早期康复治疗中获益良多的卒中患者之一。
“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是“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理念。在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76%的患者都“赶”在卒中发病后的6个月内及时启动康复治疗,老萧,也是一个典型代表。这得益于他的家人非常重视早期康复。
老萧在急性期救治后,从重症康复病房直接转到了康复医学科。虽然插着鼻饲管和导尿管,但经过床旁康复训练,老萧的感知和运动能力在两周内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也为他之后尽快实现独自站立和步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正如舒乐博教授所说,我们希望更多的患者和家属像沈先生和老萧一样,充分认识并实践早期康复,但也提醒那些身处中风康复其他时间阶段的患者,仍应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因为即便卒中发病6个月后接受治疗,仍能带来一定的获益,提升生存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此次报告中展示了更多评估量表的数据分析,涵盖了平衡能力、上下肢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评估内容和结果更为全面。这些临床数据结果都显示,6个月内启动康复治疗的卒中患者改善值远高于其他发病时间段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再次印证卒中康复启动越早,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硬核成果二:
多维度分层级评估精准问题精准方案康复治疗永远都为时不晚
“其实,相比于早期康复的时机,康复的内容和康复的方式更为重要。”舒乐博教授表示,如果早期康复的方式不正确、康复的内容不正确,可称之为无效康复。”
于是,对卒中患者进行详细评估是发现功能障碍的根源,也是制定精准康复方案的重要前提。自年初,霁达康复便开始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推进三级评估体系的使用。这套体系是霁达康复基于德国康复理念自主设计而成,从患者整体生活状况,功能状况和个体局部功能进行详细评定,涵盖了活动能力、独立生活状况、手功能、言语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约20个评估量表及多条个体化评估条目。
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治疗质控中心主任郑洁皎教授,同济大学附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脑卒中中心主任刘学源教授,对霁达康复的创新理念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表示,霁达康复作为德国先进的康复理念落地上海,又根据国内体制进行优化和创新,值得业界同仁借鉴学习。
舒乐博教授正在和临床团队一起查房“我和我的团队不会忘记他!”让舒乐博教授深刻铭记的这名患者,就是72岁退休老人——老萧。最初,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见到老萧时,刚刚发生了脑出血的他,身上带着膀胱导管,正通过鼻胃管被喂食,同时手脚被束缚在床上,手臂固定在床架上,因为老萧有幻觉,具攻击性,并试图拔掉所有导管、努力讲话。凭着已治疗这类患者20年以上的经验,舒乐博教授向团队保证,患者基本可以恢复正常。“在德国康复模式里,他是典型的B阶段需要接受心理-神经-行为治疗的患者。”刚到霁达时,老萧无法进食、站立、走路,甚至无法数到数字“3”,是一个完全困惑的状态,似乎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我们的医护人员无法以正常的标准对他进行检查或治疗,我们必须尝试进入他的世界,才能与他有连接、并带领他慢慢重返现实世界。”舒乐博教授回忆,患者渐渐学会了从他房间所在的9层走到康复中心的一层,逐渐恢复了感知能力,开始探索周围的空间——他的房间、走廊、电梯、记忆。依赖于这样的改变,患者开始做出决定——向右转,寻找电梯,识别电梯功能,理解向上或向下的按钮并按下按钮,专心聆听声音,并在电梯到达时看到灯光闪烁,进入电梯后按正确的号码去往准确的楼层……舒乐博教授带领团队,为患者设计个性化治疗计划,并与患者一起锻炼所有需要加强的能力。最终,患者从坐轮椅的状态,到再次站立行走,甚至重拾语言和交流能力,自己购物、做饭、打麻将、乘坐地铁,过起了与以往几乎没有差别的生活。“即使是70多岁、80多岁的高龄患者,通过康复治疗,也能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舒乐博教授坚定地说,“卒中康复永远都为时不晚!只是当康复开启得晚,就需要更长时间进行恢复,以解决肌肉短缩、肌腱缩短、肌肉萎缩等因为没有及时接受康复治疗而产生的问题。”硬核成果三:
融合中德神经康复为患者保持创新发展艺术疗法显神奇
一名42岁缺血性中风患者,用瘫痪的手臂作画,同时用另一只健康的手臂来支撑,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一点痛苦也没有。这是在霁达第一位接受艺术疗法、并恢复了社会功能的患者,当舒乐博教授目睹此情此景时,震惊、激动、快乐……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记得,当我们引入艺术疗法后,这名患者的手臂不会在每一次动作时都引起疼痛,他为他的作品能够最终展示分享而感到非常自豪。”
患者作品艺术疗法不仅给予身体协调锻炼的机会,例如,如何控制好躯干、手臂、手指的运动,还帮助患者感知色彩,重新塑造创造力、想象力,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帮助患者打开和释放了内在的情感、心灵。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心理疗法。
霁达康复始终保持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服务患者。在将德国康复模式引入中国时,并没有采用完全照搬的方法,而是根据中国国情、人文特点、患者特点等,进行治疗手段、治疗标准、患者管理和科技应用等方面的优化与创新,希望为中国卒中患者打造行之有效的高品质康复服务,包括将功能康复和趣味性活动有效结合的团体治疗、工作及生活情景康复、多学科核心团队会议制度、康复专案管理、标准化康复治疗等。
Lokomat下肢机器人的康复训练硬核成果四:
百年德国康复模式如何与中国文化相融相洽
“我愿意将孩子托付在霁达康复,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够顺利回归社会……”这是一位年轻卒中患者的母亲向护士长的真心告白,也是给霁达康复治疗师长桑贤明留下的感动而难忘的场景。
“只有真正经历过这样的疾病苦难的人,才能深刻体会。”桑贤明说,“我觉得,这也是百年德国康复模式与中国文化相融相恰的又一大亮点。”
在中国,家庭是一份浓厚的传统情感,对于康复的患者来说,家人或护工常不自觉中帮助患者包揽了一切事务。对此,桑贤明打了个比方,就像孩子的成长过程一样,如果父母永远在干预,那么孩子将永远无法独立。这是霁达康复不断强调的一个理念,让患者回归为作为主体的“人”的角色,这也是一个包含哲学思考的思辨性问题。
在霁达康复,让患者尽其所能做自己能做的康复运动,在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之时,护工或家人再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实践证明,患者可以做得更好。每周,团队都会和患者及其家人沟通最新的功能进展情况,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帮、什么时候不该帮,甚至希望患者能主动提出——不要帮我,让我先试一试!
在中国,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康复理念的转变,并推动着“霁达康复模式”的进程。
结语
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脑卒中已成为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疾病。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约万卒中患者。到年,这一数字可能会增加到万以上。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坚持抗疫的同时,1月,霁达康复为了满足更多高品质康复需求,床位由22张扩展至42张;7月,霁达康复引入叠加医保,多元化的支付模式惠及更多患者;11月,再次亮相进博会,并登上进博会官宣视频,传递早期康复的理念……
谈及未来的临床发展重点时,舒乐博教授介绍,“数据显示,中国卒中患者中26%-38%伴有失语症问题。语言能力的丧失不仅让卒中患者失去了与家人和社会交流的能力,也给患者的心理带去了不可估量的重创。今年,我们临床团队将着眼于神经语言学领域,引入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并经循证医学验证的先进治疗手段,例如旋律音调疗法(MIT)、强制性诱导语言疗法(CIAT)和强化语言行动治疗(ILAT),以期帮助更多失语症患者重获‘声音’。”
目前,这几种言语治疗方法尚未在国内得到普及。以旋律音调疗法为例,因为在英语语境下创建,应用于中文语境时需要融入汉语特定的语言成分和当地方言特点,这对临床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旋律音调疗法在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已经进入临床测试阶段。
排版:李慧
编辑:贾薇薇
审核:裘佳
更多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yf/7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