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严重萎缩患者使用自体块状骨移植术后
由于长期缺牙或因炎症、外伤、肿瘤导致的牙槽骨严重萎缩,这些患者往往需要自体块状骨移植,才能为后期的种植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自体骨块移植后的种植成功率和留存率如何?本文将对次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
自体块状骨移植年Breine等学者报道了使用自体骨重建严重萎缩的牙槽嵴后种植修复的病例。因自体骨中富含丰富的生长因子、成骨细胞等,具有良好的骨传导、骨诱导和骨再生能力,被认为是植骨材料的“金标准”,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自体骨的形式
自体骨按形态可分为块状骨或颗粒状骨。颗粒状骨可增大表面积,血管化和骨改建的速度快,但是塑性能力差,容易流失,仅适用于充填小面积的缺损。自体块状骨来能够较好抵抗来源于外界或者软组织的应力,提供稳定的成骨空间。其中,块状松质支撑成骨空间的作用有限,但含有更多的骨源性生长因子,因此,也有其适应证和优势。
自体块状骨的来源自体块状骨可按部位不同可分为口内和口外取骨,目前临床上可根据骨缺损的大小,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原则,合理选择取骨位点和取骨量。
.1常用的口外骨源是从髂骨获得,也有部分研究者使用颅骨和胫骨处获得。相比口内取骨,口外取骨可满足植骨量的需要(表1)。
表1不同自体骨可获得的骨量和骨块大小
.1.1髂骨(图1)可以作为较大范围的骨缺损修复来源,松质骨和细胞成分丰富、血供好、易成活具、骨再生能力更强,用于治疗大量骨缺损。但髂骨移植后最大的缺点是骨块吸收明显,Chiapasco等发现,相比于颅骨取骨、升支取骨,髂骨取骨其骨块的吸收是最显著的。此外髂骨取骨手术过程复杂,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且术后并发症多,可引起患者跛行。如骨块较大,吸收率会上升,坏死的可能性也增大,骨增量效果不稳定。
图1获取的自体髂骨骨块
.1.颅骨是人体中骨密度最高的结构,在胚胎发育期系膜内成骨,骨量丰富,抗感染,骨质良好,移植骨块吸收很少,供区隐蔽。颅骨取骨后供骨位点的骨缺损很快就会被新骨充填。HudakKA等学者回顾了5年的颅骨移植治疗牙槽突裂的治疗效果(图),包括名患者,平均年龄为11.5岁,临床成功率为9.9%,认为颅骨移植治疗牙槽突裂是一种低并发症的操作,具有与髂骨移植一样的成功率。然而,颅骨移植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出血、颅骨骨折、颅内穿孔等。颅骨取骨在口腔外科中不属于常规手术,对术者要求高,常常需要多学科配合。
图颅骨移植治疗牙槽突裂的治疗效果
.1.3胫骨近端植骨被认为是并发症最少的松质骨的来源。Catone和他的同事首先利用胫骨近端来进行上颌骨重建。他认为胫骨近端作为供区的优点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低,能获得大量的松质骨,而且手术过程简单快速,允许同时进行供区和受区的手术,它可以尽可能降低病人的费用。
.口内取骨部位可下颌颏部、下颌升支磨牙后区等,相比口外取骨,口内取骨离受植区近,手术简单,治疗时间短,手术费用低,并发症少,但是口内取骨的量有限,如能满足临床需求,应尽量选择从口内取骨,患者也更容易接受。
..1下颌颏部属于种植手术的安全区,主要由皮质骨构成,移植后的吸收率较小,从此处取骨的手术较为简单,但是可提供的骨量一般、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临床上常利用下颌颏部骨块移植到上前牙唇侧骨缺损区,效果较为明确。
..下颌升支或者磨牙后区也可作为块状骨的来源,相比于颏部,可获得的骨块体积较小,但是术后感觉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颏部取骨。AndreasSakkas等人在纳入86名从磨牙后区获取块自体骨块移植物(图)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在3~5个月愈合后进行种植手术及冠修复。结果块自体骨块移植物中有97个成功,仅有7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移植失败。7例骨移植患者中的3例再次从对侧磨牙后区获取自体骨块进行牙槽嵴增量,并完成了最终的种植修复。
图3对侧磨牙后区取骨块后使用钛钉固定于受区
注:文中图片出自文献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zd/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