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资讯骨科医生必须知道的中国中西医
编者按
中国骨科起源于医学的两大支,即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
本期,德医骨科和您一起重温一下中国中西医骨科发展史,一是对我国骨科界的前辈及其所做的贡献进行追忆,二是希望帮助广大骨科医生能进一步了解过去,以便更好地开创骨科事业的未来。
我们先从中医骨伤科聊起。中医骨伤科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古属“折疡”、“金镞”范畴,又称“接骨”、“正骨”、“伤科”等。中医骨伤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保障人民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医骨伤科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在烘火取暖和烤炙食物的基础上,人们发现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产生了原始的热熨疗法。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摸索出一些简易的理伤按摩手法。
对伤口用树叶、草茎及矿石粉等裹敷,逐渐发现具有止血、止痛、消肿、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的外用药物,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古代人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逐渐产生导引法。新石器时代已产生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并出现了外伤科名医——俞跗。
由于当时创伤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外伤科医疗技术比其他科发达,并更早推广应用。
中医骨伤科的萌芽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年)
夏代已有了人工酿酒。酒是最早的兴奋剂、麻醉剂和消毒剂,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消毒,这对治疗创伤疾病很有意义。商代冶炼技术有很大发展,“刀”已经作为骨伤科手术工具了,并已应用活血药内服治疗跌打损伤。周代已有医政的设置和医疗的分科。
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疡医就是外科和骨伤科医生,其职责是:“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杀之齐”。
当时,损伤分为伤(皮肤损伤破裂)、创(皮肤与肌肉损伤破裂)、折(骨骼折断)、断(皮、肉、筋、骨完全断裂)四种不同类型,同时采用“瞻”、“察”、“视”、“审”四种诊断方法,这既是法医学起源的记述,又是古代中医骨伤科诊断水平的标志。
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
(公元前~公元年)
马王堆汉墓的医学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和《帛画导引图》等,系战国时代的文献,保存了当时诊治骨折、创伤及骨病的丰富经验,包括手术、练功及方药等。《五十二病方》描述了“伤痉”的临床表现,这是对创伤后严重并发症——破伤风的最早记载;应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这是世界上应用水银于外伤科的最早记载。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基础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内经》阐发的肝主筋、肾主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脉及气伤痛、形伤肿等基础理论,一直指导着骨伤科的临床实践。
此外,《吕氏春秋·季春纪》认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主张用练功疗法治疗足部“痿躄”,为后世骨伤科动静结合理论奠定了基础。
西汉初期,名医淳于意留下的“诊籍”记录了两例完整伤科病案:一则是堕马致伤;一则是举重致伤。
东汉《神农本草经》载入骨伤科药物近种。
汉代著名外伤科医家华佗发明麻沸散,施行于剖腹术、刮骨术,还创立五禽戏。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创立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记载了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等创伤复苏术。
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
(公元~年)
《肘后救卒方》为晋代葛洪所著,此书首先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并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臼口腔内复位法。
北魏太医署已有骨伤专科医师——折伤医。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在治疗开放性骨折、清除异物、结扎血管止血、分层缝合等方面的论述,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提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以及伤损按早、中、晚三期治疗的方案。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臼分前后脱臼两型,采用手牵足蹬法整复髋关节后脱位。
此外,对骨伤科的进步有突出贡献的尚有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及唐·王焘《外台秘要》等。
中医骨伤科的发展
(公元~年)
宋朝“太医局”设立“疮肿兼折疡科”,元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其中包括“正骨科”和“金镞兼疮肿科”。
此期主要成就有:宋代《欧希范五脏图》,描绘了内脏形态及解剖关系;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介绍用柳木夹板固定骨折;太医局《圣济总录》,总结了宋代以前的骨伤医疗经验;张杲《医说》,介绍了脚踏转轴及竹管的搓滚舒筋练功疗法;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记载用苏合香丸救治跌伤重症;《夷坚志》记载了邢氏同种异体骨移植颌骨成功病例。
宋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上争鸣局面,张元素《医学启源》总结了治疗骨伤的引经药;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李杲《医学发明》创制疏肝活血逐瘀的方药——复元活血汤;张洁古《活法机要》提出骨伤的三焦辨证方法;朱震亨提倡养阴疗法。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创制手术缝合“曲针”。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创制麻醉药“草乌散”。《回回药方》还吸收阿拉伯医学知识。
中医骨伤科的兴盛
(公元~年)
明初,太医院设有十三科,其中“接骨”、“金镞”两科属骨伤科范畴。隆庆五年(年)改名为正骨科(又名正体科)。
医院设九科,其中有“疮疡科”和“正骨科”。
此期主要成就有:明代《金疮秘传禁方》记载用骨擦音诊查骨折的方法;朱楠《普济方》辑录大量骨伤科方药;异远真人《跌损妙方》总结按穴位受伤而施治的方药,其“用药歌”广为流传;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其“气血学说”、“平补法”影响甚广;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味,其中骨伤药物余种;王肯堂《证治准绳》对骨伤科的诊治方法及方药进行了由博而约的归纳整理。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清朝以前的正骨经验,提出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对骨伤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皆有阐述;胡廷光《伤科汇纂》收集大量骨伤科文献,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加以整理;赵廷海《救伤秘旨》收录少林学派的治伤经验;钱秀昌《伤科补要》较详细地论述骨折、脱位的诊治方法;王清任《医林改错》尤善活血化瘀治伤,某些方剂至今仍广为采用。
中医骨伤科的危机
(~年)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医受到歧视,骨伤科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靠祖传或师承而延续下来,出现一批伤科名家。中医骨伤科从分散的个体医院形式过渡。
年以后,全国各省、市、医院,院内多设有骨伤科。不少地区医院。50年代,上海市首先成立“伤科研究所”,70年代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所相继成立。自50年代开始,全国各省市普遍建立中医学院与中医学校。80年代各中医学院相继成立中医骨伤系,培养大学本科生,不少院校还培养骨伤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建国后,各地著名老中医的正骨经验普遍得到整理与继承。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虚心学习著名中医苏绍三正骨经验,总结出新的正骨八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70年代以来,传统的中医骨伤科经验得到进一步发掘、整理与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治疗骨折、骨病与软组织损伤的新疗法。年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会成立。近些年来,光镜、电镜、电生理、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同位素、电子计算机、磁共振等现代科学技术已在本学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中得到应用。
进入现代,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治疗的角度划分,骨科以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足踝类。医院分类更细,有些甚至将脊柱类还细分为颈椎、腰椎等。现代骨科主要是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其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在以上三种治疗方法中更加偏重于手术治疗。我们再进行一下回顾。
现代骨科的启蒙时期
(—年)
20世纪初,西医骨科在中国尚处于萌芽阶段,仅在少数几个城市开展。
在此期间,旧中国一些出国留学深造的医学生相继回国。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的牛惠生教授和年在美国Rush医学院毕业的孟继懋教授回国后均在医院从事教学和骨科临床工作;年叶衍庆教授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进修骨科,获骨科硕士学位后回国,医院和MarshallJacksonPolyclinic开展工作。屠开元教授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于年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Bohler教授指导下进修骨科,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立即回国参加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任骨科主任。此外,从国外回来的骨科医师还有赵长林教授(年)、方先之教授(年)、陈景云教授(年),他们都医院骨科任职。20世纪40年代出国深造陆续回国的还有陆裕朴教授、王桂生教授、过邦辅教授、谢锡奈教授、杨克勤教授、冯传汉教授、沈天爵教授、何天琪教授、范国声教授、陶甫教授、田武昌教授、周润综教授等,他们先后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大量骨科论文并出版了许多骨科专著。
在这一阶段,诸多前辈共同努力,填补了一个个空白,在神州大地开创了西医骨科。
第一个骨科专业:
医院外科学系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西医骨科专业组,开展骨折治疗、畸形矫正、关节成形等手术,美国人GeorgeWilsonVanGorder成为首任主任。年,GeorgeWilsonVanGorder首次应用关节成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年,LeoJ.Miltner根据旧中国很多妇女缠足因而出现各种足部畸形的情况,撰写了相关论文,并在JBoneJointSurg发表。孟继懋(—)医院第一任华人骨科主任,年,孟继懋与LeoJMiltner合著的《PrimeronFractureandDislocation》成为国内该领域第一本现代骨折教材,在传播骨与关节创伤的治疗理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孟继懋教授首创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孟氏截骨术(年)和孟氏肩关节融合术(年),并于年医院做出了巨大贡献。
医院:
年,牛惠生(—)在上海建立医院。年,方先之(—)在天津建医院——医院,他在国内首先应用骨折内固定治疗骨折,早在年就引进Sherman钢板螺钉,年被聘为天津医学院骨科教授。方先之教授的主要贡献是在抗结核药物的保护下,进行骨与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治疗。此项工作开始于年,积累了0余例的临床经验,并于年出版了相关的论著。此外,方先之教授还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骨折。陆裕朴教授,20世纪40年代曾在美国Iowa大学医学院进修骨科,并随SterlingBunnell从事手外科专业,他及其同事对先天畸形矫正、周围神经修复与愈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以及骨肿瘤均有深入的研究。
骨科学会雏形:
年中华医学会总会在上海成立了骨科小组,其成员有:牛惠生、朱履中、胡兰生、叶衍庆、孟继懋、任廷桂等,是我国骨科学会的雏形。
骨科的发展时期
(—年)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从欧美深造归来的我国第二代骨科前辈如陈景云、王桂生、过邦辅、范国声、何天骐、周润综、冯传汉、吕式瑗等遍布全国各地,使西医骨科专业在全国逐渐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骨科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骨科在各大医学院成为独立的一门专科,甚至在医院都设立了骨科专业,并举办了各种骨科医师进修班,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骨科的理论与技术得到了提高。卫生部委派方先之教授在天津组办骨科训练班,先后培养了余名青年骨科医生,为我国骨科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骨干。
60年代前后,骨关节结核的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及断肢(指)再植等方面均领先于国际水平,创伤急救、抗休克、抗感染及创面处理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成立了骨科研究所,医院普遍建立了骨科病房。
至70年代,床位超过30张的骨科病房已医院(医院),医院也出现骨科专业小组或骨科专职医师。北京、天津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大型的(骨科病床在张以上)、以骨医院。
骨科的艰苦时期
(—年)
十年动乱,广大的骨科医务工作者所处的境况非常艰苦,但仍坚持临床工作和相应的研究工作。在努力完成治病救人的医疗任务的同时,遵循“医、工、研”相结合,在骨科的基础理论研究、骨肿瘤、显微外科与人工关节置换等方面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人工关节开始仿制研制:
—年,医院骨科王琰、陈中伟等医生为治疗一位膝关节肿瘤患者,与上海手术器械六厂合作,定制了膝关节假体。接着采用上海钢研所提供的TC4钛合金原材料,又开发了头、颈分离的直柄型人工股骨头,在一年多时间内,临床应用于百余例患者。70年代初,在上海市政府和市卫生局领导下,上海市成立了人工关节协作组,组长为陈中伟。他们用TC4钛合金制造了Moore弯柄型人工股骨头,医院的认可,并逐渐取代了直柄型股骨头,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同时人工关节种类也发展到肩关节、肘关节、指关节和人工掌骨等。年,北京钢铁研究医院骨科郭兴唐等医师合作,开始选择材料试制人工关节。由于当时信息闭塞、资料缺乏,最初用L不锈钢仿制了轴心式膝关节和钛及钛合金人工股骨头,临床实验发现前者强度低、易弯曲,后者易磨损、致使关节周围组织变黑。
为此,从年开始研制铸造钴铬钼合金关节假体,医院仿制出新Muller型全髋假体,医院研制出自行设计的Jm2型髋关节。其中新Muller型髋关节由于质量可靠,疗效稳定,一直沿用到90年代末,后被新型骨水泥固定髋假体取代。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手术器械六厂、上海钢研医院骨科戴尅戎主持下,对镍钛记忆合金植入器械进行了研制,先后研制了髋关节表面置换杯和小型加压接骨钢板。年,由王桂生教授医院、医院、医院与钢铁研究总院合作,签订科研协议,共同研制生物固定型钴铬铝合金人工髋关节,即珍珠面髋关节系列假体。珍珠面关节由于质量稳定可靠,术中可不用骨水泥,植入手术简单方便。
从问世以来,国内一直沿用至今,各个厂家竞相仿制生产,截至年,估计在中国总植入数量超过10万余例。这一成果使我国拥有了自行设计的第一代生物固定型髋关节,提高了我国人工关节的研究水平,对于我国人工关节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
脊柱外科植入物的研制萌芽: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医院骨科卢世璧等医师开始尝试应用镍钛记忆合金棒对脊柱侧弯进行矫正。—年,医院引进国外的哈氏棒系统,尝试对脊柱侧弯患者进行矫正。上医院合作,开始仿制生产该系统。然而当时用于支撑的棒较多,而用于治疗侧弯的拉力棒较少,而且没有解决应力集中部位的设计和制造,临床断棒率高。
手外科的迅速崛起:
年,上海手术器医院陈中伟研制成首套显微外科手术刀包,安全医疗器械厂亦配合研制多种规格的无损伤缝合针,推动了断肢及断指再植手术的发展,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总之,“文革”至尚未完全对外开放的80年代初期,我国广大骨科医师、工程技术人员和一些生产厂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探索研究,并开始研发骨科植入产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人民医疗卫生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当时国际交流不畅,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
骨科的飞跃时期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历“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百废待兴,骨科事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在这一时期重获春天,基础和临床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成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骨科学专业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骨科医师队伍日益壮大。年孟继懋教授、叶衍庆教授倡议并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后经申请,获得中华医学会批准,分会于年5月在天津正式成立,并举行了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骨科学术会议。大会选举冯传汉为主任委员,聘请叶衍庆为名誉主任委员,陶甫、过邦辅、杨克勤为副主任委员。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带领和推动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等陆续成立骨科分会,推选德高望重、技术精湛、有科研成就、改革创新的同志为带头人,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组织讲学班培养年轻医生,促使我国骨科专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中华骨科杂志》创刊:
《中华骨科杂志》前身医院(现医院)方先之教授主编的《骨科进修班通讯》,自年开始内部发行,于年改为《天津医药骨科附刊》。经过积极筹备,在全国骨科医生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由陶甫任主编,于年2月出版并公开发行了第1期《中华骨科杂志》,当时为双月刊。该刊一经发行,即受到了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并及时改为月刊,重点报道骨科领域的科研成果、临床诊疗新进展及国内外的最新进展等。
骨科亚专业及学组成立:
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会议,医院吴之康教授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脊柱外科学组,吴之康教授担任第一任组长,此后骨科学分会根据国内发展需要,又相继成立了骨肿瘤学组、基础学组、内固定及外固定学组等。
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飞速发展:
在此时期,我国骨科临床诊疗水平和基础研究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除了广大骨科医生的艰苦努力外,主要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脊柱外科:20世纪80年代初期,医院骨科吴之康教授为首的老一辈脊柱外科专家,以极大的勇气,邀请当时的世界脊柱外科学会主席Armstrong(加拿大)来华讲学,举办了国内首届脊柱畸形学习班,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脊柱外科矫形技术,即Harrington、Luque、Zielk技术等。此后吴之康教授与张家港医疗器械厂密切合作,制造生产了国产的Harrington、Luque及Zielk等脊柱外科器械和内植物,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国内开创了治疗脊柱侧凸、脊柱后凸、脊柱骨折、脊柱肿瘤和强直性脊柱炎等的新时代,为我国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天驷教授(年)以及我们先后引进了RoyCamille和Steffee椎弓根螺钉技术,在国内开展了椎弓根螺钉的内固定技术。医院医院分别在颈椎病的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关节外科:这一时期除了继续完善国产人工髋关节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外,医院吴之康教授引进Depue公司的人工全膝关节系统,并与北京的器械厂家合作,仿制生产了国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器械和人工假体,于年将其成功用于国内严重膝关节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并于年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骨科年会上作了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大会报告,引起较大反响。此外,医院成立了国内首个关节炎诊疗中心,系统地开展了人工关节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医院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总之,在此阶段国内的人工关节置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稳步发展,完成了质的飞跃。
创伤骨科:骨折的内固定技术是这一阶段骨科领域最活跃的亚专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医院创伤骨科,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创伤救治理念和技术,即AO技术,并举办了多期AO学习班、研修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骨科医生。此外,医院还自行设计了梯形加压钢板等内固定器材,用于治疗骨折,以减少术后接骨板断裂等并发症,并对骨折接骨板取板后的再骨折机制等进行了研究。
骨肿瘤: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提高生存率,对于四肢骨肿瘤的治疗多数以截肢为主。但是,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提高。为此,医院骨科王桂生等采用体外循环,对患肢进行氮芥肢体灌注再结合截肢,使肢体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医院的宋献文、医院的过邦辅、广州中山大学黄承达等分别在肢体肿瘤的保肢、骨盆肿瘤的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有学者对骨肿瘤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做了大量临床影像和病理切片的对照研究,为准确诊断骨肿瘤病理类型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骨科基础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广大骨科医生不仅注重临床研究,还非常重视相关基础研究。除了及时总结各自的临床经验、体会外,还广泛开展了骨科领域内相关的基础研究。尤其在骨折愈合机制、骨形态发生蛋白、骨科生物力学和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总之,这一时期,我们骨科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均取得了快速发展。许多过去被认为的“禁区”被打破,许多过去不能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关节畸形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后凸畸形等,都得到了较好的治疗。
骨科走向世界的时期
(年至今)
经过30余年的锤炼,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对骨科疾病的治疗水平、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有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骨科医疗器械的需求变得也越来越大。新医改政策对医疗器械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整个医疗器械产业市场发展迅速,利润总额增长远高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
组织建设不断完善:
自年脊柱、骨肿瘤、基础学组创建以来,骨科学分会不断根据骨科学的发展规律和潮流进行学组调整、合并、新建,目前已经拥有脊柱、关节、创伤、基础、关节镜、足踝、骨肿瘤、骨质疏松、微创、护理、康复、中西医结合等学组。为培养骨科学会的后备力量,年成立骨科青年工作委员会。年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全国骨科医生调查,为将来的学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携手五洲,沟通四海:
为了使我国骨科快速与国际接轨,在走出去的同时,如何在国内建成一个有影响的国际交流平台已成为骨科学分会的一个迫切任务。在全国广大同行的支持下于年创办了我国骨科界的国际品牌学术会议(即COA),将过去3~4年举办1次改为每年定期举办。目的是搭建一个以内地为核心、以港澳台为辅助、辐射世界的国际骨科交流平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的眼光。积极促进中国骨科界和国际的沟通,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学术交流,从而扩大我国骨科在世界的影响力。
经过坚持努力,COA目前在世界上已有很大影响,参会人数已经由年的余人增至年的1.5万余人。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骨科医生先后来华参加COA,使我们骨科水平和学术影响得到了极大提高。COA已经成为中华医学会所属专科分会最大的学术会议,同时也成为世界上规模第二大的骨科学术会议,令广大国际同行对我们刮目相看。
此外,通过与国际组织的不断沟通、交涉,解决了两个中国问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先后加入了APOA、骨与关节十年、SICOT等国际组织,大大提高了中国骨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制定指南,规范学术:
在规范学术会议的同时,骨科学分会也制定了一系列指南与技术规范,例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等。
骨科学分会制定指南规范时,不仅仅满足于一个指南的出台,而是在于有组织、有步骤地具体落实。即先推出专家建议,然后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在应用过程中汲取广大骨科医生的建议,去粗存精地提炼出指南,继而再去进一步推广,从而保证了指南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连续性。指南在规范骨科医生的职业操守以及医疗行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转变理念,成绩斐然: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几代骨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骨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治疗疾病种类越来越多:过去,由于技术的原因,我国骨科存在很多禁区,许多患者得不到合适的治疗。现在,从脊柱到四肢,基本已不存在禁区,所有的骨科疾病都可以获得治疗。
(2)治疗理念的提升:过去,强调“生物医学模式”,现在强调“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此理念,技术趋向“微创化”,尽最大可能保留患者的活动功能;在辅助手段上,日趋“智能化”,导航设施已经逐渐普及。
(3)国际影响日益增强:国内同行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逐年增多,学术影响不断增大;继国际著名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的Lenke分型之后,国际权威期刊Spine于年又发表了中国的PUMC(协和)分型;更多来自中国内地的声音逐渐发出,标志着中国内地骨科已经逐渐走向世界。
倡导和谐,弘扬博爱:
体现服务于民、走向基层的思想,我国骨科医生多次深入贫困地区以及西部落后地区,按照“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给当地人民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的方针,通过开展专家门诊、查房、手术指导、讲座授课、巡回义诊、访贫扶困等多种形式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医疗帮扶活动。这些专家们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技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众多的骨科医生以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奉献的精神树立了中国骨科医生的良好形象。
不经风雨,如何见彩虹?患难之中见英雄。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年5月的汶川地震、年玉树地震、年云南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中,众多的骨科医生总是挺身而出、冲在最前沿,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生命。一些骨科医生担任年北京奥运会医疗志愿者,他们的乐于奉献,也保证了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在年底,许多骨科医生因在抗震救灾和奥运服务中的优异表现,获得了国家和政府的表彰。
展望
面对骨科事业日益发展的现状,我们绝不能忘记我国骨科发展的历史。在此,让我们谨以此文一起缅怀那些骨科老前辈的功绩。
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骨科的总体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尤其在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的数据采集、分析和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努力。在当前全国人民都在进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我们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
首先,我们应时刻牢记“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患者利益为行医之本;此外,由于种种利益纠葛,当下骨科科研,不能形成大规模集团优势,造成国家科研资源浪费。未来应提倡“多中心合作”,只有协同创新,才能促进骨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发展;骨科的发展离不了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不断创新。
然而国内市场大部分被洋品牌占领,未来应自强不息,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打造国产品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加上我国是地大人多的发展中国家,因此,骨科的水平参差不齐,医院、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等。从而造成了患者涌往大城市、大医院,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此,除了医疗体制改革外,作为骨科医生,应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白癜风的治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zd/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