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

小脑萎缩

小脑性共济失调

沈阳慈一堂中医门诊解读

小脑萎缩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理主要表现为小脑蒲肯野细胞的丧失、颗粒层变薄、齿状核神经元脱失伴胶质变性。多从壮年起病,有遗传性。

小脑萎缩

小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控制身体和四肢的肌肉协调、走路时身体的平衡、动作的平顺、说话的清晰度、吞咽的顺畅及眼球的运转等。

小脑萎缩是一种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脑干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据欧美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小脑萎缩的患病率约为6/10万。近年来,我国小脑萎缩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走路不稳只是开始晚期可危及生命

时至今日,小脑萎缩的致病原因仍不明确,但大多有家族遗传倾向。其他病因如炎症、缺血缺氧、大量饮酒、药物中毒、肿瘤性疾病等也可引起小脑萎缩。小脑萎缩患者可能会缓慢起病,也可急性起病。其症状根据轻重程度一般可分为初期、中期、晚期。

初期表现症状包括:走路有眩晕感;动作反应不灵活,提重物有困难;肌肉僵硬、无法精确完成某些特定动作,如跑步、爬山、打球等;静止站立时,身体会前后摇晃;眼球转动有障碍,辨别距离能力较差。

中期表现症状包括:四肢、肌肉不协调感加重,运动失调现象明显;无法控制姿势与步伐,状似企鹅行走;摇摇晃晃,身体无法保持平衡,易摔跤;舌头打结、说话不清,写字有困难,吃东西或喝水时容易被呛等。

晚期表现症状包括:说话极不清楚,无法控制音调,甚至无法言语,写字无法辨认,吞咽困难;无法站立,甚至无法坐起,需靠轮椅代步,或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大脑或周围神经受到波及,患者智力会受到影响;可能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

可见,随着小脑萎缩病情的进展,对患者日常生活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

患上小脑萎缩,最关键的是要及早进行治疗。由于该病病因复杂,对于某些原因导致的小脑萎缩,及早就诊、明确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

中医辨证

共济失调在中医上叫做“痿症”,是一种症状,中医上属于肝肾阴虚,脾虚湿盛,气滞血瘀所引发的疾病,中医认为肾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主一身阴阳,肾阴虚的情况下你会出现四肢走路不稳,无法控制自己的步态,经常性摔倒,甚至瘫痪在床,脾虚湿盛,身体会日益消瘦,脾虚严重就会造成四肢无力,脾主肌肉,脾虚则四肢肌肉无力,会出现肌肉僵硬,湿气重会出现偶尔的头晕头蒙感觉不是特别清爽,眼睛会出现看东西模糊重影,气滞血瘀,这样会导致喝水呛咳,或者有痰。治疗需要补益肝肾,醒脾健胃,活血化瘀,修复正气,固本培元,增强机体免疫力。

详解:

第一步补益肝肾,在中医上讲肝肾同源,肝与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在脾胃

功能虚损较轻或是运化能力尚可,可以兼顾肝肾不足的问题,根据患者个人病情体质情况也可一二步同时进行;

第二步醒脾健胃在中医上讲健运脾胃,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使得人体具有一个良好的吸收能力,能够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血行畅通,关节疏利,筋骨强健,肌肉发达,肢体活动有力,故腿部开始有力气,走路变得稳当;

第三步修复正气,固本培元,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医的理论中有这么两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即人体的抵抗力。祖国医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人体的正气旺盛,如功能正常,气血充沛,卫气固密,使得外邪的侵袭得到防御,不易发病。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辩证内容也不同,具体还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问诊!

第一阶段:

止痛通络,修复脊髓神经系统

第二阶段:

补精养髓,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

第三阶段:滋肝壮骨,促进神经繁殖再生长按左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zd/5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