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抢救生命的另一条通道永不萎缩的静脉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作者:殷善秀/医院(转载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删除请联系小编

在临床抢救过程中,及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的关键。但一些危重或心跳骤停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建立外周静脉比较困难,而中心静脉置管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贻误抢救时机,降低抢救成功率。有没有一种既简单又快捷的建立静脉通路的方式?一种新型的输液技术应运而生——骨髓腔穿刺输液。

骨髓腔穿刺输液

骨髓腔穿刺输液一种可以快速建立骨髓腔内血管通路的技术。它是通过电动驱动器或者手动驱动器,将带有针芯的穿刺针钻入长骨骨髓腔内或胸骨髓腔内,将针芯取出,接上连通器,再接上输液装置,将液体源源不断的输入体内。

原理

人体骨髓腔内充满海绵状静脉窦,经中央管滋养静脉等与血循环相通,因此输入骨髓腔内的药物、液体可迅速进入全身循环。循环衰竭时,骨髓腔内静脉网仍然保持非塌陷状态且与体循环保持连接,可以作为输液通路,骨髓腔内输入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用药剂量与静脉用药相似。

优点

与外周静脉通路及中心静脉通路相比,骨髓腔内通路具有操作成功率高、耗时短、易掌握的优势。经研究,骨髓腔内通路穿刺成功所需时间为2.0~4.2min,穿刺成功率为82%~92%。

部位选择

①胫骨近端:沿胫骨粗隆内侧2cm处;

②胫骨远端:成人内踝关上3cm,约2横指;婴幼儿/儿童——内踝上1-2cm,约1横指;

③肱骨近端:肘保持生理性内收,手部掌心向内放于脐部,由肱骨中段向上触摸,在肩的侧部能触到一个突出,即肱骨大结节。

穿刺部位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穿刺装置和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

适应症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连续3次静脉穿刺不成功或90s内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推荐使用骨髓输液,此方法适用于所有人。

禁忌症

绝对禁忌证包括:穿刺部位骨折、穿刺部位感染、假肢等。相对禁忌证包括:成骨不全、严重骨质疏松、缺少足够解剖标志、穿刺点48h之内接受过骨髓腔输液等。

穿刺步骤

①定位: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部位,以简单可行、不影响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为原则;

②消毒:戴无菌手套,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厘米,由内向外对皮肤进行消毒2~3遍,并给予洞巾覆盖。

③穿刺:左手拇指与食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传统的骨髓穿刺针或专业的骨髓腔输液设备,穿刺针与骨面垂直进针,避免以穿刺点为中心反复转动,争取用力一次达到骨髓腔;

④回抽:见有骨髓液流出即确定已达骨髓腔,拔除穿刺针针芯,若无骨髓液也可外接注射器回抽到骨髓即可确定位置正确。

⑤固定:将穿刺针与皮肤固定,防止松动或移位,并覆盖无菌纱布保持清洁;

⑥冲管:用约20mL生理盐水冲洗骨髓腔输液导管,以便输液顺畅。对于意识清醒有疼痛感觉的患者,必要时给予利多卡因麻醉。通过骨髓腔内通路输入2%利多卡因40mg,时间应大于2min,然后用5~10mL生理盐水冲洗骨髓腔输液导管,之后再输入2%利多卡因20mg,时间应大于1min。

⑦输液:一次性连接管连接输液器进行输液。

⑧拔除:骨髓腔内通路建议留置时间不超过24h,特殊情况最长留置不超过96h……拔除骨髓穿刺针,无菌敷料覆盖并按压穿刺点,用胶布固定。

穿刺流程

并发症

①液体外渗:液体外渗是骨髓腔内输液技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因穿刺过浅、过深、留置时间过长、导管脱出、在同一骨骼进行多次骨髓腔内置管等引起。一旦发现有液体外渗应立即停止给药,拔出穿刺针。如果大量的液体外渗没有被及时察觉,会造成局部肌肉及皮下组织坏死,严重者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

②感染:骨髓腔内通路置入后可能引发蜂窝组织炎、局部脓肿、骨髓炎等感染。其中骨髓炎是较为严重的感染性并发症,穿刺针的移位或留置时间过长、穿刺处污染、患有脓毒症等都可能是骨髓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③其他少见的并发症包括误入关节内、穿刺针断裂、骨折、脂肪栓塞等,并未发现骨髓腔内输液对骨内结构及成分产生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1]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中国骨髓腔内输液通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国急救医学,,7(39).

?投稿邮箱:wxg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lcbx/46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