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跌倒引发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澎湃
原创曹露、林红、李娟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IMSPFU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据统计,跌倒是导致伤害死亡原因的第四位,而在我国的65岁以上老年人中则为首位,且跌倒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急剧上升。这其中,跌倒导致的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等)是老年人的常见损伤之一,具有“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称谓。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不是说这次骨折后就再也不会骨折了,而是一旦发生这种骨折,有的老年人的人生就走到了终点。现实生活中,除了车祸、坠楼等严重的创伤,单单一处骨折很少会导致患者死亡,而老年人髋部骨折恰恰就是一个例外。
为什么这样说呢?发生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往往年岁已高,家属忌惮于手术风险,认为“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吃得起这一刀”,从而选择了保守治疗,殊不知保守治疗风险比手术治疗还高,保守治疗一年内死亡率接近50%。
首先,保守治疗的方式为卧床制动,至少需要卧床2~3个月,甚至更长。为了骨折端复位有时还要在腿上穿过钢针或套上皮肤牵引套做牵引,绝对不能下床,大小便也要在床上。一旦下床或者搬动,则会引起骨折端移位,每一次挪动身体或者是翻身拍背都会引起骨折部位剧烈的疼痛,对病人和家属都是一种折磨,护理难度极大。其次,这种长期卧床压迫臀部和腰背部,从而引起局部血供不良,发生褥疮和创口感染;长期卧床还会引起坠积性肺炎,导致老年人身体情况进一步衰退;长期卧床后泌尿道感染、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等发生率也会大大增加,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整体而言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除了少数移位不明显的骨折外,多数患者即使骨折愈合也是畸形愈合,加上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后期影响走路,有些患者还会骨折无法愈合,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
那么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如何应对这“最后一次骨折”呢?目前认为,如果患者平时全身条件较好,可以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则选择手术“搏一下”对患者以后生活质量的恢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能大大降低骨折后1年内的死亡率。
医院骨科团队近年来针对高龄患者髋部骨折的处理方面已形成卓有成效的规范化管理流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其中不乏数位百岁高龄的老人,均已顺利出院,并能下地行走,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例如:
年8月,我科创伤组治疗团队为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了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手术治疗:
年9月,我科关节专科团队为95岁双侧股骨颈骨折老年人行半髋置换手术,这亦是国内见诸报章的同期双髋置换手术的最高龄记录:
在手术治疗方面,
中山骨科团队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尽早手术
手术时机必须争分夺秒,骨折后卧床对老人的体能会造成极大的消耗,因此每一天都极其宝贵,需要竭尽所能快速自准备,开启“绿色生命通道”;
二.规范化流程化
快优康复管理原则与措施必须规范化流程化,以保证其确切贯彻并落实到位,在术前即开始调整病人机能至最佳状态,术中采用标准化与少创化的多种手术与麻醉措施减少对机体的损伤,控制其炎症与应激反应的程度,术后耐心与精心护理;
三.强大MDT团队的密切合作
以手术团队为核心,整合麻醉科、内科各科室、监护室、康复科、心理科、药剂科、放射科、膳食科以及护理部,使所有相关科室与人员无缝衔接,高效合作,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曹露林红李娟
指导:邵云潮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骨科
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jc/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