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下降的原因
肌力下降的原因1、年龄增加:肌肉力量在儿童少年时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强,25岁以后逐渐下降,下肢较上肢下降更快,如股四头肌早期即有下降,这与身体重量有关,如体重较重的人下肢肌力下降较缓,因需要经常大力收缩来维持。通常情况下,65岁时只有25岁时力量的60%。2、失用性肌肉萎缩:是指由于制动及无功能状态导致以生理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失用性萎缩、失神经性肌肉萎缩和缺血性肌肉萎缩是临床中的常见类型。由于肌肉活动减少,肌原蛋白含量降低,从而导致肌纤维萎缩和肌肉力量的减退,常见于骨关节疾病、骨关节损伤术后和长期卧床的患者。在完全卧床休息的情况下,正常人的肌力每周减少10%~15%,每天减少约1%~3%。如卧床休息1个月,肌力可减少50%,同时肌肉出现失用性萎缩,以股四头肌、踝背伸肌萎缩最为明显;肌肉耐力亦逐渐减退,肌肉容积缩小,肌肉松弛,肌力和肌肉耐力下降。失用性萎缩通过适当的运动训练,肌肉的容积可以恢复,肌力和肌肉耐力可逐渐恢复。如果长期制动,关节韧带得不到牵拉而逐渐缩短,以及关节周围肌肉失去弹性,形成挛缩畸形,如手指屈肌痉挛性短缩、足下垂合并足内翻等。3、神经系统疾病:无论是中枢神经损伤,还是周围神经损伤,都会影响到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的募集和收缩。如脑卒中、颅脑外伤等由于中枢神经受损可引起偏侧肢体的肌肉瘫痪或肌力下降;臂丛神经损伤后上肢肌肉瘫痪或肌力下降。4、肌源性疾病:肌源性肌力下降主要是因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疾病所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与躯干的肌力下降与肌肉萎缩;多发性肌炎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近端群、颈屈肌和咽肌等出现肌力下降。训练方法和分类1、按照训练目的:分为增强肌力训练和增强肌肉耐力训练。如果训练强度不同,参与运动的肌纤维数量亦不同,肌肉训练的效果也不同。当收缩强度为最大强度的40%时,运动单位募集率较低,且主要募集I型肌纤维,肌肉耐力增强效果明显;收缩强度逐步增大时,运动单位的募集率也随之增高,IIa、IIb型纤维也开始参与运动,此时对增强肌力有效。2、按照肌力大小分类:可分为被动训练、助力训练、主动训练、抗阻力训练、渐进抗阻训练等运动方法。0~1级肌力时,可采用以传递神经冲动为目的的被动训练;1~3级肌力时,可采用助力训练;3级以上肌力,可行主动训练;4~5级肌力时,可行抗阻训练。3、按照肌肉收缩的方式:分为等长训练、等张训练和等速训练。肌力康复训练时,应根据不同的康复目标和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肌肉收缩形式和辅助手段。等长收缩常用于骨关节损伤、骨关节病的早期康复,如制动期、关节炎症疼痛期,用以维持或恢复肌力。等张收缩适用范围广,可在全关节范围进行活动,等速训练则是高效的肌力训练方法,需要借助专门设备来进行训练。#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上一篇文章: 股骨头坏死早期症状股骨头坏死的危害三九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yf/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