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一部装C史

白癞风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https://m-mip.39.net/zjft/mipso_9083228.html

这是周岭的第67篇原创文

本文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导读:本想用《成长就是一部装B史!》这个标题的,但我觉得“装B”这个词不雅,于是就用“装C”来替代……

我生平最喜欢三部电影。

一部是人尽皆知的《肖申克的救赎》,另一部是马特·达蒙主演的《谍影重重》系列,还有一部是《土拨鼠日》。

《土拨鼠日》对于很多人可能比较陌生,毕竟它拍摄于年,距今已足足25年。

但经典就是经典,即使放在今天,这部佳作仍然胜过绝大多数影视作品,甚至再过25年,它依然值得人们回味。

如果你之前没有看过,那我强烈安利你去看一次,打包票不会让你失望。

虽然剧中场景有些年代感,但男主菲尔的故事是穿越时空的。

菲尔原本是电视台的气象播报员,他刻薄自大、肤浅自我,对他人漠不关心,对生活也牢骚满腹。

然而在去普苏塔尼小镇播报土拨鼠庆典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被永远困在了2月2日那天。

无论当天他做了什么——偷窃抢劫、花天酒地、调戏警察、甚至是自杀,第二天都会在早上6点准时从旅店的床上醒来,然后面对同样的人,经历同样的事。

所有人的记忆都停留在2月2日,只有菲尔自己记得曾经发生过的事,他的生活就像进入了一个永不停歇的单曲循环。

渐渐的,菲尔觉得总搞破坏也没什么意思,既然每天都要一样过,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他决定去学习钢琴和冰雕,开始关心起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改之前刻薄自大的习性。

慢慢的,他感知到了世间冷暖,并发现了女搭档丽塔身上的纯真品性,于是准备发起攻势,期望在“一天之内”获取芳心。

然而菲尔的品行和修养完全不入丽塔的法眼,次次被拒。

但好在他可以每天循环,不断试探丽塔的喜好,然后在“第二天”假装出丽塔心中期望的样子。

他在约会时克制自己的喜好,点丽塔最喜欢的酒饮料,也约束自己对文学专业的嘲笑,转而以一首深情浪漫的法国诗回应,让丽塔惊喜不已。

菲尔装模作样,起初是为了泡妞,但装着装着,便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

他不仅深入了解了丽塔,也慢慢反省了自己,并在戒除肤浅、暴躁、自大和刻薄后,体会到了被别人需要的快乐。

最终他不再只想着自己,而是每天都毫无企图心的去帮助镇上所有的人,尽管第二天所有的一切都会重来。

当菲尔不再抗拒循环,全身心沉浸在助人为乐的日子之后,神奇的魔咒竟然解除了,时间终于跨到了2月3号。

不过,此时的菲尔已经完全蜕变成了另一个人,当然他也收获了心爱的丽塔。

请原谅我如此剧透,但请放心,这丝毫不会影响你的观影体验。事实上,至今我还会经常重温,而且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当然,感触最深的依然是菲尔的成长:他从一个缺点满满到自我完善的人,竟然全靠假装!

我一直认为,“假装”这种套路只有小孩子过家家才会玩,但看完《土拨鼠日》之后,我突然意识到:

假装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成长方法,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地使用。

不夸张的讲,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部装C史!

心理意象

有“中国汉语拼音之父”称誉的周有光老人在回忆他的家乡江苏常州时曾说道:

我就出生在青果巷。

瞿秋白也出生在这条巷子里,赵元任9岁后从天津搬回老家,就一直住在这里。盛宣怀、刘海粟家也不远,拐一两条巷子就到了。

短短一条百米青果小巷,竟差不多同时走出了三位最负盛名的中国文字改革大家。

这很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环境与见识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与命运。

李笑来也曾表达过这个观点:在历史上,牛人扎堆出现的现象总是非常普遍。

虽然我们不知道青果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至少可以推演出一条:他们身处知识分子环境,从小就不自不觉地产生了一种心理意象——要和身边的大人或同伴一样思考和行事。

于是他们的见识、心理和行为必然有别于在菜市场或码头环境中生活的孩子。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人是生而不平等的,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

如果你出生在非洲,童年可能在泥巴地里度过,如果出生在印度,可能在种姓制度下永远不得翻身,如果出生在叙利亚,很有可能终生都在逃避战乱……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远超个人努力,所以那些牛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因为环境已经给了他们很高的起点。

他们并不需要去假装,因为本身的心理意象足够合理,只是身处其中自己意识不到而已。

对于这点,古人也早有深刻的认识,最为人知的便是孟子的母亲。

孟子小时候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经常和邻居有小孩一起学大人跪拜、哭嚎,孟母心想这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搬家到了集市边上去住。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心想这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继续搬家。

最后搬到了学堂边上,孟母看孩子和周围的人学习读书和礼仪,就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最终孟子成了战国时伟大的学问家。

孟母三迁的典故由此而来。

若是放到现代,那孟母定是一位教育战略意识极强的女性,她通过主动向优质环境移动,直接为孩子赋予高级心理意象,从而放大个人努力的效能。

然而绝大多数人既没有天生的优越环境,也少有移动的良好机会,如果已然觉知到自己的现实困境,那该如何拯救自己呢?

一个比较隐蔽而便捷的方法就是:假装!

所谓假装,就是虽然自己身处俗世,也还未优秀,但依然按照心中期待的形象去思考、去行事、去自我要求。

比如你可以假装自己是一个学霸,然后揣摩学霸是怎样思考、怎样学习、怎样激励自己的,然后按照那样的假设去要求自己行事。

你也可以假装自己是一个颇具修养的淑女、慧眼如炬的商人,或是气定神闲的领导者……

不仅自己可以假装,甚至还可以假装身边有这样一群虚拟的人。

这种假装,就是在自己内心创建一个高级的成长环境,虽不如真实环境逼真有效,但足以让自己脱离现实的默认设置。

毕竟环境是否恶劣我们无法掌握,但内心如何选择始终是可以自己掌控的,这是我们自救的最后一道门。

还记得那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大将吗?

他之所以会遭遇胯下之辱,正是因为在穷得食不裹腹的时候,依然以没落贵族后人自居,不愿摘下身上的配剑,以致引来了屠夫的嘲笑和戏弄。

事实上,他的傲骨和隐忍都是贵族精神在自己身上的心理影射,不管身处何种困境,都以贵族的精神和追求去要求自己。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虽家徒四壁,却衣衫整齐、五体干净,不会因蜗居卑微,而放任自流、慵懒混乱。

有的人虽身处俗务,却坚守原则,洁身自好,不会因现实无奈,而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或许你觉得他们与环境格格不入,假装乐观与超脱,但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心中有更高的意象指引。

虽暂时身处困境,但在默默地改变自己。

自证预言

那他们真得能改变吗?

从可能性上来讲,大概率是可以的,因为自证预言会发生作用。

正如你坚信自己今后会成为上流人士,那么现在就会按照上流人士的自我要求去生活。

于是你选择早起、读书、不抽烟、不喝酒等良好习惯,刻意锻炼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的认知力,不断提醒自己遇事沉稳镇定、举止从容、言行优雅。

你的行为投射到外部,刚开始朋友们会觉得你在装C,但慢慢地就会形成新的人际关系边界。

他们见你早起跑步也不见怪了,见你在地铁里读书也不取笑了,聚会时也不再对你发烟劝酒。

而陌生的外界更会以你最好的状态来看待和对待你,认为你更可靠、更可信,甚至更可爱。

渐渐的,你有更好的身体、更多的时间、更强的学识,更大的潜力,最终从人群中慢慢脱颖而出,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

这个假设虽不详尽,但推演逻辑是成立的,关键看个人的实践。

正如人们常说的: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以希望的方式去行事!

换句话说:你怎样对待这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怎样对待你!

《专念》的作者埃伦·兰格和她的学生也曾在机场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选了一些旅客作为实验对象,然后让他们每个人先做一些算术题。

之后再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扮演“老板”和“助理”的角色,在设计的任务中,“助理”会被质疑自己的能力。

任务结束后再进行一次相同难度的解题测试,结果发现扮演“助理”的人解出题目数量只有原来的一半。

仅仅是这种临时性的身份设定,也会让人群出现不同的自我心理预期。

那些认为自己是领导者、是强者的人,会调动一切主观能动性,做出积极有目的的行为,最后真的变成了强者;

而那些认为自己是从属者的人,就会不自觉地限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消极地向心中预期的形象靠近,最后真的成了从属者。

如果你平时总是不够自信,那么你在心底里是否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自卑犹豫的人呢?

所以,我们真得应该严肃对待“假装”这件事了。

不要嘲笑它,因为只要假装得当,那便是自证预言的开始,毕竟一切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态度!

假装的力量

奥黛丽·赫本曾在遗言里这样说:

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

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

若要苗条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

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

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你一个。

即使是气质女神,她也会留意心中的意象,在心里始终有个模拟环境,假装很多人看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假装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模拟。

在你未优秀之前,模拟优秀人士的言行;在你身处非理想环境时,模拟身边有个理想的环境;在你无法付诸行动时,模拟预演具体的细节。

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想必与这种能力有莫大的关系。

毕竟通过在脑中假装、模拟、推演,便可以在开始行动之前先选取最佳的策略,极大地减少试错成本和实践成本。

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人活着的本质是一种意识体验,因为一切真实行为最终都转化成了脑中的意识体验。

既然如此,主动在脑中创造意识体验其实也等同于在真实世界中的生活经历。

就像在电影《盗梦空间》里,人们可以通过主动设计梦境获取生活体验一样。

主人公们在现实中只是一起坐了一趟飞机,但他们却在梦境中体验了难以置信的人生经历,并最终影响了现实中的选择和决定。

人类的想象能力有着巨大的能量,只是大多被我们无谓地消耗在了无意义的幻想和担忧上了。

如果能善用,必能借助想象和模拟,助力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提升认知和技能。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就是一位心理意象运用的高手。

他经常通过冥想,在脑中不断呈现太极推手的具体动作细节,从而在无需移动身体的情况下,也获得了同实际练习一样的效果。

这种方式很容易理解,毕竟“意象”的狭义定义就是:主动地在人的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及画面中的具体内容。

很多职业,如运动员、飞行员都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训练。

更有意思的是,乔希·维茨金还通过心理意象神奇地完成了一次骨折康复。

年,他在一次大赛中被对手撞击,右臂骨折,医生拍完X片后告诉他:康复至少需要六周,而且手臂会出现大幅萎缩。

但是六周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比赛,他不想放弃,于是尝试通过视觉训练来让右臂保持强壮。

他的做法是:

每天我利用身体的左半部分来进行抵抗练习,而每次我就看着这些练习透过肌肉传递到我身体的右半部分。

我的手臂还打着石膏,所以右手根本不可能做动作,但我却能感觉到一股能量流入了右手的肌肉之中,虽然只是一种臆想,但确实起到了作用,我全身都感到强壮无比。

六周后,医生拆掉石膏时惊讶万分,因为X光检查显示骨头已经完全愈合,而且肌肉没有任何萎缩,通过简短的恢复训练,他如愿赢得了全国赛的冠军。

可见“假装”不仅能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甚至还能影响到我的生理,真是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要是总想着别人伤害了自己而陷入不良情绪,大概也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吧,不然怎么会有“十病九气”的说法呢?

当然,“假装”还有另外一种好处,那就是:弄假成真。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他年轻的时候为了躲避家务,就会假装读书,然而一假装,就真得读进去了。

很多时候,世界总是处于这样一种悖论状态:

你若体会不到其中的好处,就会认为这件事没用,继而更不愿意去做它,然后永远体会不到其中的好处……

而假装就是这样一个让自己开始行动的契机。

即使最初的动机仅仅是为了表现,但一不小心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那动机就变成真正的成长了。

俞校长不仅在父母面前“假装”,在自己女儿面前也有“假装”的经历。

他为了给女儿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家中会刻意收起电脑,故意拿一本书在女儿旁边看,为她树立榜样。

看来,他也深得打造环境这条最高级的教育成长策略呢!

走出舒适区

两百万年前,当第一个人猿尝试站起来直立行走的时候,其它同伴都在心里疑惑:好好的爬不行吗?非得站起来,装吧你就……

一万多年前,当有人尝试种植农作物的时候,其它同伴都在鄙视:游牧狩猎不好吗?非得定居农耕,装吧你就……

一百多年前,当有人开着汽车上路的时候,那些骑马的贵族都在嘲讽:马车多灵活,就那一堆冒烟的烂铁?装吧你就……

五十多年前,当人们开始使用诺大的计算机处理数据时,那些门外汉都在质疑:就这个破玩意儿还不如我心算得快呢,装吧你就……

然而,回头看,人类的历史不就是一部装C史吗?那些有效的装C行为最终促成了人类的发展!

同理,相对于个体而言,每个人的成长也是一部装C史。

从牙牙学语到朗朗书声,再到演讲台上发出号召的声音,每一次变化都要脱离舒适区,和原来变得不一样。

事实上,相比起前一刻的自己,我们每一次学习、练习、运用、创造都是在假装。

假装得更好,然后真得变得更好。

当然,假装这个词容易让人感觉品行不端,所以一些人会因此拒绝变化,而更愿意遵从内心,做真实的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确实没错,但一定要分清那个真实的声音到底是来自理性还是来自天性。

如果来自毫无修饰的天性,我们到哪里都会如入无人之境,以自己最舒适慵懒的样子示人。

我们也会把“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你不要介意”的句式常放在嘴边,以想啥说啥,毫无掩饰为荣。

这种不装和真实,只能叫无觉知,无法让自己变得更好。

只有来自深思熟虑的理性,我们才能借助“假装”这个心理意象术,去模拟言行,去创建环境,去预演细节,让自己不断成长。

这世上本没有成长,但装着装着就有了。

就像我明知道大家更习惯使用“装B”这个词,但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文明些,我毅然选择了装C。

去假装吧,没什么丢人的!

本文参考资料

电影《土拨鼠之日》

周有光先生的回忆

中国教育报·《百岁老人周有光的教育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kexiang.com/jbyf/7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